她出演大量的電視劇,沒心沒肺地演一個又一個「花瓶」。
觀眾對她的記憶,只停留在美貌上。
他們會說,「哦,那個小妞,挺美的,我記得她。」
具體記得什麼,就不清楚了。
沒錯,她是花瓶,是小妞,但她也是一個不認輸的、貨真價實的拚命三郎。
她轉戰大熒幕。
這時期她的電影是《青蛙王子》和《緣份》,一聽名字就知道她的角色是什麼樣的:還是花瓶,完美的延續了她在電視劇時期的風格。
後來,她與成龍合作了《警察故事》,走的是成龍式的喜劇片風格。
為了與成龍配合好,她堅持不用替身來拍高難度的鏡頭,就算受傷了也只是到醫院裡去縫幾針,絲毫沒有抱怨。
成龍說,「她總是最早一個到,最晚一個走,非常敬業。」
到了1988年,她的敬業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一年,她貢獻出了12部電影。
儘管匆忙,成績華麗,她還是「花瓶」張曼玉。
觀眾們看不到她的付出。
只看到她的表演,仍像一瓶白開水,一空二白,不值得細品。
就連張曼玉自己也說,「我進入電影圈的時候,對我來說,拍電影就是個遊戲,我對它一無所知。」
在她眾多的嘗試中,《旺角卡門》是個特別的存在,這部電影是王家衛的處女作。
銀幕上,她是一個不起眼的鄉下妹,到香港找她的表哥阿華,阿華收留了她之後,她就住在阿華的家裡。
這次,張曼玉第一次感受到了角色的深度。
她像一束不染塵俗的光,穿梭在表哥阿華與朋友阿友的世界中,而他們的世界裡充滿混亂,黑暗,不得已,無論怎麼努力都處在社會的最低端。
不再大叫,不再咋咋呼呼蹦蹦跳跳,她成了自己肢體語言的掌控者。
透過那不經意間的一次一次回眸,你看到了她的心,她的嚮往,她的執著。
她學會了演戲,也將自己的被掩蓋的天賦釋放了出來。
「在王家衛之前,做演員對我來說,只是做出反應,無緣無故的喊叫,像個孩子一樣無節制的哭。到了《旺角卡門》,我找到了感情的切入點。從這裡開始,我知道該怎麼演了,開竅了。」
她決定將電影作為終生的藝術來追求,開始選一些能夠讓自己成長的電影。
當然,張曼玉很幸運,她年輕時根本不用自己選電影,王家衛已經幫她選好了。
充滿濃濃回憶殺味道的《旺角卡門》結束後,她成為《阿飛正傳》的獨領風騷的女主角之一,而另一個女主正是劉嘉玲。
《阿飛正傳》是一場小人物的人生。
他們都很年輕,都放蕩不羈,想要找個地方或者一個人的心靈來歇腳,又想大步流星的往前走。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