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婆婆,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兒媳的尊重,別再犯傻了
心理學認為,尊重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尊,另一類是來自他人的尊重。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一方面來自於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另一方面來自於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
通俗地講,在任何一段關係里,只有自己先學會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在這個基礎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你。
說到底,一個人能夠在別人那裡得到多少尊重,很多時候是取決於自己對自己的尊重。
然而,很多人並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她們只知道一味地付出和討好,把自己的姿態低到塵埃里,希望以此換來別人的尊重。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卑微,只會讓別人越來越瞧不起她。
鄰居張阿姨,今年55歲,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她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一兒一女。
如今兩個孩子都出息了,大兒子在大城市發展定居,娶了一個城裡的女孩;小女兒也結婚生子了,女婿待女兒極好,時常會回來探望張阿姨。
張阿姨多年的辛苦付出,終於見到了回報,看著兒子和女兒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張阿姨內心感到很欣慰。
然而,張阿姨並沒有清閒多久,隨著兒媳進入孕晚期,張阿姨就義不容辭地要去城裡照顧兒媳了。
在張阿姨看來,自己的晚年是需要靠兒子和兒媳養老的,所以現在趁自己身體硬朗,還能為兒子兒媳分擔,就要多幫幫兒子和兒媳,這樣自己的晚年才會有著落。
說實話,張阿姨對待兒媳比親生兒子都還好。
每次做飯都專門做兒媳喜歡吃的菜;新鮮的應季水果,不管多貴都給兒媳買;家裡的家務從來不讓兒媳做一點……
張阿姨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竭盡全力地對兒媳好。但就算這樣,兒媳還是對張阿姨各種排斥,幾乎不和張阿姨說話,對張阿姨做的飯菜挑三揀四,寧願挺著大肚子去吃路邊攤,也不願意在家裡吃張阿姨做的飯菜。
其實,不止如此。張阿姨對兒媳的付出不被珍視,在孩子出生之後尤為明顯。
現在年輕人都很注重科學育兒,張阿姨的兒媳尤其重視,所以,在張阿姨帶娃之前,兒媳特意給張阿姨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
碰觸孩子東西之前,必須先消毒;不允許抱孩子,更不允許抱著哄孩子睡覺;逗孩子時要戴口罩,以免口水噴到孩子;喂奶、遛娃、曬太陽,務必要嚴格遵守時間,延遲時間不得超過十分鐘……
張阿姨對兒媳的各種要求感到很無奈,但又不敢說什麼。在張阿姨的心裡,帶孫子是她的義務,更何況自己的未來還要靠兒子和兒媳養老,所以,即使心裡不太情願,但只能極盡全力地滿足兒媳的要求。
可是,即使張阿姨對兒媳的要求無所不應,依然無法讓兒媳滿意。兒媳嫌棄張阿姨笨手笨腳,不懂科學育兒,於是就想著找個保姆在家裡看孩子,讓張阿姨回老家。
然而,一連換了五六個保姆,每個保姆都只待了一兩天,就受不了兒媳的各種誇張的要求,主動辭職不幹了,到後來家政公司都不再給她派保姆,覺得她太挑剔,沒人能夠達到她的要求。無奈,兒媳只能讓張阿姨留下來帶孩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原以為經過保姆的風波後,兒媳能夠明白找一個帶孩子的人有多難,能夠尊重並重視張阿姨的付出。
但不曾想,兒媳不但不尊重張阿姨的付出,反而覺得張阿姨沒有為孩子花一分錢,並不是個稱職的好奶奶。無奈,張阿姨只能把自己的一點養老錢都拿出來,才勉強維繫一家人看起來和諧的氛圍。
有一段時間,張阿姨腰疼得厲害,需要靜養,兒媳直接讓張阿姨回老家休息。回到老家後,張阿姨感覺自己虧欠了兒媳婦的,還特意轉了五千塊錢給兒媳,表示自己好了以後就會回去帶娃。
張阿姨回家近半個月,兒媳並沒有一句關心的話,收到五千塊錢後,兒媳才回復了一句:媽,你好好養病,什麼時候好了,什麼時候再過來。
說實話,看著張阿姨卑微地付出,著實令人感到心疼。像張阿姨這樣的婆婆,即使付出再多,也很難得到兒媳婦的尊重。未來待到自己真的不能動了,無法付出了,想要得到兒子和兒媳的照顧,那更是難上加難了。
很多人好奇,像張阿姨這樣的婆婆,既能出錢,又能出力,還事事為兒媳考慮周到,怎麼就得不到兒媳婦的尊重呢?
說到底,都是因為張阿姨自己沒有尊重自己。她做人做事完全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一味地為他人著想,為別人付出,任由別人把她的尊嚴踩在腳底下踐踏,卻絲毫不會做出任何反擊。
當尊嚴被別人踐踏一次之後,如果自己不能及時把尊嚴拾起,並用心地維護自己的尊嚴,那麼別人就會變本加厲,更加肆無忌憚地去踐踏你,把你當做一個軟柿子,隨意地去捏。
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是欺軟怕硬的,在婆媳關係中同樣如此。
我們在為人處世時,不能去主動惹事,尤其不要刻意去找兒媳的麻煩。但是,身為婆婆,也不能怕事,為了一時的息事寧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讓,被拿捏,這樣其實並不能真正地讓家庭和睦,往往還會起到反面的作用。
生活中,那些容易得到別人尊重,別人不敢隨意欺負的人,往往都是有著明確的原則和底線的人。
而那些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一味以低姿態與人相處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也難以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待。
人生在世,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但善良的同時,務必也要帶些鋒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