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小我們就是在詩詞歌賦的吟詠中長大的,孩童時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長大時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千年文化有著不同的擇取與感悟。但面對那些已經融入生活潛移默化的日常辭彙時,卻鮮少會靜下心來研究。
譬如,你知道「三姑六婆」其實是指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這幾類人群嗎?
而「胡說八道」中,「胡」是古代對西、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八道」是指佛教八聖道,也就是說,這個詞原指胡人到內地講解佛經,後來才解釋為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
除此之外,還有人們常說的「人有三急」、「六親不認」等詞,其中的具體所指同樣鮮為人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人有三急
先說這「人有三急」,共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最常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尿急,便急和屁急,畢竟人吃五穀雜糧,雖看似不太文雅,卻是人之常情,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因這種生理上的突髮狀況感到焦急,在公共場合,一句「人有三急」更是解決了不便直言的困擾。
第二種說法則包含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分別是:內急、性急和心急。內急就是上述所說的尿急,便急和屁急的總結。性急,既可以理解為性格急躁,但更多情況下是說洞房花燭夜前夕的迫切期待。心急,常說心中焦急難以沉靜,也側重於對妻子懷孕產子之時,旁人在外等待心情焦躁急切的表述。
第三種說法,則有史可查,本意為「人有三疾」,出自《論語·陽貨》。孔子曾說:「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在孔子看來,古代百姓有三種毛病,即為狂、矜、愚,分別說的是狂妄、驕傲自大、愚昧無知這三種常見的人生缺點,如今看來,依舊鞭辟入裡,當以警戒。
六親不認
自古以來,親情便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與之相關的宗族觀念自然由來已久。時至今日,每逢佳節,宗親相聚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以血緣為紐帶,結成一個龐大的團體,互幫互助抱團取暖。因而,若是有人不重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不管不顧,便會被指責為「六親不認」。
「六親」的出處,最早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曾說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意思是說,只有糧倉充實,百姓不知飢餓,方能知禮守節;只有衣食充足,才有空辨別榮辱;只有朝廷遵循禮法時,六親才能各得其所,國家才會愈加穩固。將家國與六親相聯繫,足見其中的重要性。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