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人有三急」是哪三急?「六親不認」是哪六親?看完漲知識

2023-01-1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小我們就是在詩詞歌賦的吟詠中長大的,孩童時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長大時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千年文化有著不同的擇取與感悟。但面對那些已經融入生活潛移默化的日常辭彙時,卻鮮少會靜下心來研究。

譬如,你知道「三姑六婆」其實是指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這幾類人群嗎?

而「胡說八道」中,「胡」是古代對西、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八道」是指佛教八聖道,也就是說,這個詞原指胡人到內地講解佛經,後來才解釋為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

除此之外,還有人們常說的「人有三急」、「六親不認」等詞,其中的具體所指同樣鮮為人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人有三急

先說這「人有三急」,共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最常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尿急,便急和屁急,畢竟人吃五穀雜糧,雖看似不太文雅,卻是人之常情,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因這種生理上的突髮狀況感到焦急,在公共場合,一句「人有三急」更是解決了不便直言的困擾。

第二種說法則包含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分別是:內急、性急和心急。內急就是上述所說的尿急,便急和屁急的總結。性急,既可以理解為性格急躁,但更多情況下是說洞房花燭夜前夕的迫切期待。心急,常說心中焦急難以沉靜,也側重於對妻子懷孕產子之時,旁人在外等待心情焦躁急切的表述。

第三種說法,則有史可查,本意為「人有三疾」,出自《論語·陽貨》。孔子曾說:「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在孔子看來,古代百姓有三種毛病,即為狂、矜、愚,分別說的是狂妄、驕傲自大、愚昧無知這三種常見的人生缺點,如今看來,依舊鞭辟入裡,當以警戒。

六親不認

自古以來,親情便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與之相關的宗族觀念自然由來已久。時至今日,每逢佳節,宗親相聚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以血緣為紐帶,結成一個龐大的團體,互幫互助抱團取暖。因而,若是有人不重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不管不顧,便會被指責為「六親不認」。

「六親」的出處,最早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曾說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意思是說,只有糧倉充實,百姓不知飢餓,方能知禮守節;只有衣食充足,才有空辨別榮辱;只有朝廷遵循禮法時,六親才能各得其所,國家才會愈加穩固。將家國與六親相聯繫,足見其中的重要性。

雖說六親不認這類概念自古便有,但真正將其連結在一起時,則要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馮德英所寫的《苦菜花》這本小說中,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丟了差事去找他,他不惟不幫忙,反倒六親不認了。」狠狠的批判了面對家國危難時,背叛國家與民族的漢奸行徑。

至於「六親不認」究竟指那六親,主流說法同樣分為三種。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其一,為《左傳》所言,六親指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

其二,為《老子》之說,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

其三,為《漢書》記載,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時至今日,大眾更為認同的是第三種說法,畢竟《漢書》中的六親是每個人都倍感親近的血緣與婚姻關係。其實,不論如何,親情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惟願你我珍惜眼前人,莫行後悔事。

生活中,像這樣隨處可見又暗藏深意的用語辭彙數不勝數,平日裡脫口而出後,若是帶著幾分好奇心一探究竟,不僅能豐富所見所聞,更能感受到千年傳承的文化魅力,何樂而不為呢?

惟願你我,在這瑣碎繁雜的人間煙火中,總能保持幾分求知的態度,向上的精神,無憂無懼,淡泊寬廣。

文章來源:頭條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


相关文章

  • 不惜賣掉7棟房!佛心嬤「10元便當50年不漲」欠錢照樣開,拾荒補菜錢「只為讓窮人吃飽」
  • 婚車迎上喪葬車狹路相逢「互不讓道」,新娘見狀下車一個舉動驚呆眾人:大事不妙
  • 中1億頭獎!烤魷魚老闆嗨到「砸店」客人全傻眼!夜市證實了
  • 「90度鞠躬賣玉蘭花」婆婆烈日下被十幾台車拒絕!他心疼掏100元買,下秒景象超衝擊
  • 國中生「撿到30萬交還失主」堅持不收回禮!4個月後全校師生都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