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像有一種潛規則,一直都在被默默地認可,那就是「孫子比外孫親」。雖然現如今的社會,正在慢慢將這種規定打破,但這種偏見卻始終存在,尤其是逢年過節給紅包這件事。
孫子給一千,外孫給五百,折一半的這種差距,也正體現了這種偏見。
但是誰又想被這種偏見所「歧視」呢,不管是誰被區別對待,心裡都會感到不舒服。
孫大姐(化名)正面臨這樣的難題,正是因為她的區別對待,在一步一步將自家閨女和女婿與自己的距離拉長。
02
孫大姐家有一兒一女,在外人看來這一家有個「好」字算是圓滿。
兒子和女兒都有各自的家庭,孫大姐喜提孫子和外孫。這日子越變越好,家裡小孩多了,逢年過節也熱鬧非凡。
但這看似熱鬧的背後,竟然也有著親孫外孫的偏見。
說起來,這偏心還真不是孫大姐一直都固有的。
孫大姐有一幫好姐妹,每天聚在一起買買菜,逛逛街,這人與人之間待得越久,越會受到彼此的影響。
孫大姐的好姐妹蔡阿姨(化名)就是這偏見的傳播者。孫大姐每次和姐妹們說起家裡的外孫可愛乖巧懂事,蔡阿姨就立刻反駁道:「這外孫再好那也是別人家的」。
最初,孫大姐還會回兩句,後來不斷地聽姐妹們說起那些外孫不如孫子熱的例子,這心呀也就慢慢地偏了,思想逐漸地受著蔡阿姨的影響,也漸漸地改變了。也正是這種改變導致接下來家庭的矛盾。
到年末了,家裡的兒子和女兒都準備今年回家過年,尤其是女兒,多年沒有回家,今年回來可是讓孫大姐高興了好一陣。新春佳節,圖的不就是團團圓圓嘛。
這過年勢必要給兩位小孫子準備過年的壓歲錢,蔡阿姨一聽說孫大姐要給兩個孫子一人一千元的大紅包,立馬就給出了自己建議:「這孫子給一千可以,外孫就給一半吧,給外孫那麼多幹什麼,終究那是別人家的孫子。」
孫大姐解釋道:「這外孫多年沒回來這裡過年,多給些也是應該的」。
原以為這個理由足以讓蔡阿姨信服。話還沒落地,蔡阿姨就說:「你就給吧,什麼多年沒回來,那是不想回來,畢竟是外人,哪有自己的親孫子更親」。
孫大姐聽後,本想反駁,但又一想姐妹說得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因此,就在過年時,就上演了一出外孫親孫的現實差距。
兩個紅包,一個一千一個五百,這一幕恰巧就被自家女婿小王看見了,本來長久不回岳母家,自家媳婦十分挂念父母,今年早早準備好禮物和錢回來和岳父岳母過年,本來應該高高興興的大年三十,卻被岳母整的這一出鬧的興致全無。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