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是每個父母都真心愛子女
有一類父母,他們可能本身小時候就沒有感受過來自父母的疼愛,再加上多年以前人們生存條件匱乏,活得很艱難,所以他們更重視物質。
這類父母,對子女產生的感情並不多,他們更加關心自己的養老問題。
更有甚者想從子女那裡得到物質,是為了在鄰居和親戚面前炫耀,滿足虛榮心。
至於子女過得好不好,他們並不在意,也多半不會心疼,只要不餓死就行。即使有一瞬間感覺到有些難為情,也立即為自己找藉口,反而罵子女不爭氣。
上文中的這種母親,跟女兒之間總有隔閡,她通常認為如何養育女兒是「對的」,是參照別人養孩子的方式來採取行動,而不是發自內心為女兒著想。
這類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完全是人云亦云、依葫蘆畫瓢,沒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二:擺脫控制,遠離帶來傷害的人
抱著養兒防老想法的父母,總是喜歡控制子女,他們通常不會給子女留有隱私空間。
他們喜歡窺探孩子的隱私物品、看孩子的日記,甚至不惜撬鎖、撕碎日記本,做出很多過激的行為。他們害怕子女脫離控制,即便子女成年,他們也要知道子女的住址和工作地址。
對於這樣的父母,子女只有想方設法擺脫控制,遠離父母,才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尤其是在大學畢業後到27歲這個年齡段,是人在社會上努力、變成熟的關鍵時期。
如果一個人在這段時間內依然被父母控制、被情感困擾,耽誤了上升期,時間都荒廢了,往後的事業也很難有好的發展。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