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央視有名的主播之一。
她主持《新聞聯播》幾十年間,沒有一絲失誤,哪怕是兒子流血昏倒,她也強忍著情緒,完成一次直播。
這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使命。
同樣她也對兒子心有愧疚。
在她風光無限的主持背後,是不為人知的心酸和淚水,而能撫平她一切煩躁情緒的,則是家庭。
她的愛人張宇燕,她的兒子。
1961年,李瑞英出生了,她的父親是軍人,家教也比別人嚴苛不少。
她也在嚴苛的家教下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懂事,溫柔。
有次鄰居出門把鑰匙給了李瑞英,「待會兒有人會來這裡取東西」,李瑞英拿著鑰匙,果真在門口外面等著。
但是這一會到底是多久,她不知道,只知道等了一會兒有一會兒,卻還是不見人來。
「人不來我不走」她倔強地站著,終於在漫長的時間過後,看到了來拿東西的人。
而和李瑞英住在一個院子裡的,還有一個男孩,叫張宇燕。
兩人經常一起玩耍,也一起爭著學習,每次考試不是李瑞英第一就是張宇燕第一。
可即便如此,李瑞英對未來的發展還是非常迷茫。高三的時候更是如此。
一個朋友找到李瑞英,拉著她去面試北京廣播學院,但是李瑞英不想面試,便湊個人數,給朋友壯壯膽。
到了地方,朋友去考試了,李瑞英在外面等著,看著偶爾有人走過,她開始無聊了,無意中轉頭看見一位大爺正在看報紙。
她仔細瞅了瞅,懷疑大爺的眼神,估計不能看清楚上面的小字。
「我給您念一下吧」,李瑞英走過去說到,聽聞聲音大爺點點頭,把報紙遞了過去。
報紙讀完了,大爺眼睛笑地眯了起來,「你應該去報名,比如播音,八九不離十」。
李瑞英聽著大爺篤定的語氣,心裡卻還是打鼓,但是想著這或許就是自己的未來,她還是想試一試。
但是等到考試的日子並不好多,李瑞英越發地忐忑起來,她找到了張宇燕。「我得去考試,但是沒有信心」。
聽著李瑞英的聲音越說越小,張宇燕笑了笑,「我覺得你行,真的」。
聞言李瑞英抬起頭,看著張宇燕認真的表情,她突然感覺自己被信任,被相信,或許是一番話或許是張宇燕這個人,都給李瑞英帶去了巨大的信心。
而二人的情愫也在這一瞬間,開始顯露,不再遮掩。
但是還沒等兩人享受二人世界,卻被分到了不同地區。
李瑞英去了北京廣播學院,張宇燕去了北京大學。
而李瑞英開學的激動也很快被枯燥的學習填滿了。
她覺得自己根本不配學習播音,讀句子總是讀不順,發音不準確,重音也不準確,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晚上她坐在黃明明的燈光下,把一切煩惱寫在紙上,然後給張宇燕寄了過去。
等張宇燕收到信打開後,密密麻麻的小字完全看不到頭,他知道李瑞英遇到了困難,他坐下來細細地讀著信,許久他才動筆開始回信。
張宇燕知道李瑞英的優勢,一一告訴了她,「我相信你一定能戰勝自己」。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李瑞英收到了回信,她看著同樣洋洋洒洒的長信,心裡突然感覺暖暖的,還有一絲熱血,她覺得自己能夠做到。
她開始從頭學習拼音,一個一個糾正,讀累了,她便允許自己喝點水,然後繼續。
在學校的小樹林裡,每天早上六點半都有一個身影,那是李瑞英的身影,她拿著書大聲地讀著,為早上的學校注去活力和希望。
上完課,她還要花時間讀《人民日報》,等到完全熟練地讀下來,已經過去一個小時,
而在學校里,對李瑞英幫助最大的則是張頌老師,之前的看報大爺。
隨著練習的增加,李瑞英的實力也漸漸上去了,成績也都是80分以上,只有一科卻是79,就是張頌老師的語言表達課。
李瑞英本想得到全科80分以後,衝刺三好學生,沒想到會是這樣的局面。
她委屈地找到老師,張頌老師也不惱,一點點給她分析,李瑞英聽著脾氣也慢慢也壓下去了,她知道自己做得不夠好。
她道了歉然後轉身離去,突然聽到張頌老師的話,「難道你學習只是為了評上三好學生嗎」。
那一刻,李瑞英突然醒悟了,她只是因為學習,想要學習新知識而學習,不帶有任何功利性。
而這句話,直到畢業她還記得,每次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她總是想起這句話。
畢業之後,李瑞英調去了江蘇,而張宇燕在北京讀研究生,兩人的異地戀徹底開始了。
這讓兩人傷心不已,張宇燕的母親看見了,直接拽起張宇燕去到了李瑞英的家裡。
李瑞英看著兩人有點驚訝,還沒等她緩過神,張母就拉上了李瑞英的手,「你不用擔心,宇燕說了,他願意到南京生活,他們做父母的也都支持他,等你們之後有了孩子,我給你們看孩子。」
李瑞英萬萬沒想到會是這樣的話,她看著張宇燕,內心終於不再焦躁。
兩人的異地戀持續了三年時間,李瑞英被調回到了北京,並去到了央視。
1978年,兩人踏入婚姻的殿堂。
結婚之後,李瑞英住在公公婆婆家裡,家裡有一面書牆,張宇燕總是喜歡拿本書,一啃就是幾個小時。
公公婆婆身體不好,行動不便需要人攙扶著,李瑞英回到家趕忙上前。
家裡一有事情也是李瑞英在張羅,公公婆婆也想讓兒子多分擔點。
但是李瑞英知道他愛看書,也不忍心打擾他。
1992年,李瑞英生下了兒子,一家人過得更加熱鬧。
而她的能力,也慢慢得到了認可。
1995年開始,《新聞聯播》變成了直播,李瑞英成為其中的主播。
為了能更好地擔任這個位置,她總是抽空看字典,《新華字典》《漢語成語字典》,她要保證每個字都認識,都會念。
還要知道什麼意思。
和別人聊天,她也總是準備一個小本子,突然靈感來了,有了好的詞句,張瑞英便會匆匆寫下。
有的人認為這樣做是徒勞,但是李瑞英知道,這種慢慢積累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新聞聯播》開播前,都會讓主播提前看十分鐘的稿子。
可是那一天,晚上6點59分,李瑞英著急了,她手裡還沒有任何稿子,「我的手裡還沒有稿子」。
她對編輯說著,但是毫無作用,稿子還不在,李瑞英再次催促了兩遍,聲音一次比一次大,她著急了開始掌心冒汗。
她盯著表,離晚上7點還有30秒,正在這時候,稿子飛到了李瑞英的面前。
她馬上收起情緒,開始快速地看稿子,但是30秒很快,《新聞聯播》開始了。
她擔心稿子裡面會有不認識的字,或者多音字,如果讀錯一個字都是災難,但是李瑞英很好地完成了直播,平時的多看多讀讓她讓掉了緊張,沒有一次失誤。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1998年,李瑞英還是像往常一樣,準備《新聞聯播》,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焦急的聲音,一下子突破了李瑞英的心理防線。
「兒子摔倒了,滿臉都是血」。電話掛斷了,但是李瑞英腦海里還是這句話,她的臉色變白,就連手也開始微微地顫抖。
一旁的領導看出了不對勁,「怎麼了?」,但是李瑞英只是死死咬著下唇,然後搖了搖頭。
離開播還有15分鐘,換人是不可能的,她只能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
在做了好幾個深呼吸之後,她才試著讓自己恢復了正常,
《新聞聯播》開始了,她換上了每年如一日的表情,眼睛裡煥發出神采,不讓別人看出任何不同的情緒。
這次的30分鐘比預想中還要長,李瑞英整理完稿子,鏡頭熄滅了。
她突然像泄了氣一般,眼神空洞,眼裡的淚水也在翻湧,這時候,身邊人才注意到異常,還沒等她們發話,她一下子站起來,然後衝到了醫院。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網友的耳中,有人說她冷血,有人說她沒有感情,但是只有李瑞英知道,自己心裡到底多麼難受,多麼傷心。
在知道兒子受傷之後,她的心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緊緊攥住,直到見到兒子,才慢慢放鬆下來。
她為了工作,也為了責任,而同時,也讓她對兒子愧疚不已。
而很快,2000年前後,李瑞英再次被捲入一場風波。她去參加比賽,有人問河南人的她是怎麼學習普通話的,竟然沒有一點口音。
李瑞英隨即回到「我的祖籍在河南,但是出生在北京,不存在轉變河南口音的問題」。
而正是這一句話,讓李瑞英得了一個「否認自己是河南人」的大帽子。
有的網友瘋狂吐槽,也有的人相信李瑞英,她知道有人相信自己,但是她沒有為自己開脫。
一連好幾天,她都在思考反省這個問題,她覺得造成這個失誤的原因,是自己太不嚴謹了,她決定少上節目上少綜藝,一定要保持話語的權威性。
甚至於她因為此選擇讀書,考上北大政治系的博士,選擇用書用知識,再次完善自己。
光陰如箭,李瑞英在央視乾了28年,她無愧於工作,她想要退休,享受另一種生活。
她開始鍛鍊,每天跑步,但是她還是閒不住,她想要開班,並且這麼做了。
她為那些同樣有播音主持夢的人們,開設班級,沒有限制。
但是這件事情卻引起了網友的不滿,很多人認為李瑞英這是在撈金,各種紛雜的聲音進入她的耳朵里。
但是她不後悔,上過課的人也開始為她說話,「李瑞英人很低調,而且特別和藹」。
有時候李李瑞英帶著兒子出去,別人過去要簽名,李瑞英總是擺擺手拒絕,「我又不是什麼大明星」。
有的人聽這麼一說,也不再問著要簽名,但是還有些人特別執著。
李瑞英只能只開兒子,她不想讓兒子看到,她害怕兒子看到之後認為這很高調。
等到簽完名,她再笑著走向兒子。
而這份低調也傳染給了兒子,兒子上初中的第一天,班裡就流傳出各種的聲音,「誰誰誰是李瑞英的兒子」。
「真的嗎,哇塞」。「他真的是李瑞英的兒子啊」。
聽著這種聲音,兒子不自覺皺了眉頭,他不想因為媽媽而讓自己飽受關注,他知道媽媽很低調,也不像讓自己太高調。「她是她,我是我」。
於是,在填寫家庭關係成員表的時候,兒子並沒有寫上媽媽李瑞英的名字。
但是這一切,李瑞英還不得知,她知道兒子沒有寫上自己的名字,她有點擔憂的說,「這樣別人會認為你是單親家庭,可能會欺負你」。
但是兒子搖了搖頭,「沒事的,不要緊媽媽」。
後來,學校開家長會,兒子也不讓李瑞英去。而這背後的原因,還是老師告訴的李瑞英。
「他不填啊,是怕班上同學用特殊的眼光看著他,他不想太高調」。
聽了老師的話,李瑞英心頭感覺一熱,她感覺兒子突然間長大了。
李瑞英是央視的著名主播,能夠在眾多優秀的主播裡面脫穎而出,她擁有的是實力,但又不僅僅是實力。
良好的家教讓她為人和善,在家裡相互扶持,對孩子也有特殊的教育方法。
她想用自己的熱情,剩下的精力去傳授知識,又不去刻意的宣傳。
她還關注於公益事業,奉獻自己的熱心,卻不會大肆的宣揚。
如果有一句話評價,那就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對待工作,她總是拿出百分百的精神和專注力,這是她的責任。
而在私下裡,她有秉承著謙虛去行事。
正因為如此,如今退休的她,仍然有人去尊敬她,她也會和家人在一起,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