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女兒家過了一次年,60歲阿姨修改遺囑:兒子再不好也比好女婿強
01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老了之後,兒女能夠守在身邊,便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父母撫養孩子長大,孩子贍養父母終老,父慈子孝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便這樣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子女並不感激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向父母要這要那的,從不知道付出,也不知道關心他們的父母。
父母生病了,子女以工作忙互相推託照顧父母的責任,也不情願為父母交治療的費用。
每逢過年過節,連個電話都不給父母打,這種種不關心父母的行為,讓生養他們的父母感到很寒心。
親情關係是需要共同去維繫的,親人之間要多一點關心,多一些照顧,學會珍惜身邊的親人。
02
楊阿姨(化名)今年60了,她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楊阿姨對兒子十分寵溺,孩子從小便是在蜜罐里長大,想要什麼楊阿姨就給買什麼。
這也養成了兒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毛病,覺得父母給他什麼都是應該的。
兒子的工作也是楊阿姨給安排的,到了結婚的年齡,楊阿姨老兩口花光了攢了大半輩子的積蓄給兒子買車,買房。
可兒子呢,一點不知道感恩父母的付出,缺錢了就來找父母要,父母生病了,也沒來看過幾次。
老兩口也不願意和兒子計較,就這麼一個兒子,認為應該疼著,把最好的都給兒子。
後來,楊阿姨的老伴去世了, 就剩下了楊阿姨自己一個人。
起初,楊阿姨一個人生活了兩年,漸漸地,楊阿姨覺得一個人生活太寂寞,太孤單了,打算搬到兒子家和兒子一起生活。
可是,楊阿姨在兒子家生活得並不順心,老人和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兒媳經常鬧脾氣,兒子也是向著自己的媳婦,楊阿姨心裡是憋著一肚子氣。
看到兒媳懷孕了,楊阿姨想幫忙照顧照顧兒媳,可是兒媳並不領情。
孫子出生了,楊阿姨主動承擔起了帶孫子的責任,為了帶好孫子,楊阿姨經常晚上睡不好覺,一早上起來,還要給全家人做飯。
即使這樣,她也沒能讓兒媳滿意,兒媳經常與楊阿姨發生衝突,埋怨楊阿姨做家務的時候將她的東西放錯了位置。
楊阿姨知道,在兒子家裡,自己成為了那個外人,處處得受兒媳的氣。
一次,楊阿姨帶孫子的時候,不小心給孫子吃了過期的食物,幸虧發現得及時,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
這倒好,這件事情被兒媳抓住了,楊阿姨也理解,是自己粗心,讓孫子吃了不合適的東西,可是當時也是因為自己太累了,這幾天身體還不舒服,就沒來及顧得上那麼多。
孫子吃了不好的東西,她也心疼啊,楊阿姨也向兒媳道歉了,可是兒媳就是抓住這件事情不放,每天都要提起這件事情幾次,存心給楊阿姨添堵。
對於這件事,兒子也埋怨起了母親,不該給孩子吃不合適的東西,面對兒媳接二連三地指責,兒子沒有作聲,一直放任兒媳這樣的行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繁重的家務讓楊阿姨病倒了,可是兒子和兒媳絲毫沒有在意,壓根都不知道楊阿姨生病的事情。
一天,楊阿姨沒有收拾桌上的碗筷,又被兒媳說了,兒媳認為婆婆在家裡連這點家務都做不好。
楊阿姨感到十分委屈,來兒子家裡本應該是來享福的,主動幫兒子帶孩子做家務,最後卻落得這樣的埋怨,她感到十分寒心。
和兒媳接連發生矛盾,兒子對自己也是不管不顧,後來臨近過年,楊阿姨決定今年去女兒家過年,在女兒家裡住一段時間。
可是,來到了女兒的家,楊阿姨才知道,兒子就算再不好,也是親兒子,比女婿強。
女兒一家全靠女婿養家,女兒沒有工作,自然什麼都是聽女婿的。
楊阿姨一來到女兒的家,女婿就給楊阿姨立了三個規矩,女婿知道楊阿姨來家裡過完年,肯定是要住一段時間的。
女婿要求讓楊阿姨的兒子給他們楊阿姨在這裡的生活費,因為現在是過年花得更多一些,還要多給點,如果楊阿姨的兒子不打算給,他們就打算去法院起訴。
還要去法院起訴,楊阿姨一聽瞬間蒙了,她哪見過這陣仗,從來沒見過女婿性格這麼厲害過。
緊接著,女婿又打起了楊阿姨財產的主意,女婿和楊阿姨講,知道楊阿姨在兒子家住得不舒心,女婿提出楊阿姨可以在家裡住,但是要將七成的財產分給女兒家。
女婿告訴楊阿姨,在他們家過年,就要守他們家裡的規矩,跟著他們家的生活節奏走。
楊阿姨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大過年的來女兒家過年,一進門就被女婿立了規矩,她哪想過這場面。
楊阿姨沒有出聲,只是拿著行李去了女兒給準備的房間。
給楊阿姨住的房間就是個雜貨間,裡面擺著一張小床,空間十分狹窄。
看來女婿也是不想讓她來家裡過年,在家裡住啊。
女兒和母親解釋,自己不掙錢,在家裡做不了什麼主,平時也是看丈夫的臉色過日子。
楊阿姨十分心疼女兒,沒想到女婿是這麼個認錢的主兒,一進門就和她提錢。
第二天一大早,對於給楊阿姨提的要求,楊阿姨沒有表態,女婿就陰著臉,一副男主人的姿態,沒有將他的丈母娘放在眼裡。
這時候,楊阿姨認識到,兒子再不好,也是自己親生的,兒子就算再過分,也不會像女婿這樣。
本來楊阿姨打算將家裡的財產平分,女兒和兒子一人一半,現在看到女婿主動要財產,還是這個態度,楊阿姨有了重新修改遺囑的想法。
03
養老問題是當代年輕人都需要面對的,尤其是家裡剩了一個老人的時候,老人去哪個子女家住,在很多子女眼裡,竟然成了一件麻煩的事情。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我們理應承擔起照顧父母,給父母養老的責任。
一、學會孝順父母,珍惜身邊的親人
為父母養老送終,是每個子女應當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可是現實生活中,卻和利益掛了鉤,不少子女在決定養父母之前,先和父母談起了條件,惦記父母的財產。
這種行為不免讓父母感到寒心,無論在何時何地,父母都是最牽掛孩子的,擔心孩子過得好不好,如果父母能做到的,都會盡全力幫助孩子,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可是,有些子女非但不知道感恩父母的付出,還把父母當成了麻煩,不願意給父母養老。
作為子女,要學會善待父母,多多關心和照顧父母,珍惜身邊的親人。
二、無論在何時,家永遠是最溫馨的港灣,血緣親情是永遠割捨不掉的
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會給我們安慰,做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因為父母在,有父母的鼓勵,兒女才會在外面有繼續奮鬥的勇氣和信心。
可是,很多子女沒有意識到,父母也會老,也需要人照顧。
如果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起來要孝順父母,會感到後悔的。
所以,在父母還在世時,要好好地照顧父母,關心父母,珍惜這份血緣親情。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