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子女,這句話站在為人父母的角度上來看的確是不錯的,但客觀來看,它又有失偏頗。
首先,這句話完全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來說的,好像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那自己就沒有錯。這樣的想法完全忽略了身為子女需不需要,能不能接受,也忽略了其他可能變化的動態條件可能誤打誤撞導致最終帶來惡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最近的日本排放合核廢水的事也是它在為自己國家好啊,但為什麼整個國際社會都對日本此舉表示譴責?因為日本只考慮了自己的需要,並沒有考慮海洋生態願不願意接受核廢水,也沒有考慮此舉會給其他國家帶來怎樣的影響。
其次,並不是父母所有的行為都是正確的。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盲目跟風,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再去做,而自己覺得不對的事哪怕再多人做了自己也不能做。這既是一種不盲從的行為,也是一對某些行為不盲目崇拜的做法。誠然,父母做的事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是,是否所有的事都值得孩子稱讚呢?比如把共享單車占為私有,比如把生活垃圾隨意亂扔。
如果能夠想明白這一點,對父母說的話、做的事有辨別的能力,能夠贊同其優秀之處,也能對不合理的做法提出質疑勇敢反對,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之為一個擁有獨立健全人格的人。
可惜的是,在教育的薰陶下,也在父母為自己好日復一日的洗腦中。既能成全自己孝順父母的心愿,又能不被父母牽著鼻子走的人很少。
這種時候,孩子就充當起了父母的工具,不管孩子長到幾歲,是否成家,都永遠唯父母唯命是從,這就是愚孝。
婚前婆家要求陪嫁房
結婚之前,月滿一直以為自己的男朋友森嶼是個顧家的好男人,因為他不止一次在自己面前提到以後有能力了要把爸媽接到城裡生活。
很多農村的孩子在城裡紮根以後都不會把家裡人接進城裡,要麼就是城裡的生活成本太高,自己沒有能力負擔;要麼就是怕家裡人不習慣,自己也沒有時間去陪他們慢慢適應;要麼,就是覺得家裡人的到來會給自己「掉價兒」,雖然這只是少部分人的想法,但也可以是他們不願意接父母進城的理由。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