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理由
從前,她編劇的一部部現象級作品曾掀起都市婚戀題材劇熱潮,呈現了城市化進程中傳統婚姻結構之不穩定狀態,描摹了平凡人人性之幽微複雜;這一次,她改編了一部平民史詩,以一家三代人為核心,串聯黏合出一部共和國五十年普通人生活史。
風雲變幻的2022年過完,許多事情沒有定數和結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人世間》確實是年度好劇。開播近一年,這部劇豆瓣評分維持在8.1,在國產劇里算相當高。
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導演李路被記者問到導演《人民的名義》《人世間》這兩部爆款的訣竅,他回答,《人民的名義》有強情節、也順應了反腐的大背景;但《人世間》既沒有強情節、也沒有時效性,「而是娓娓道來的。」
改編梁曉聲原著《人世間》時,編劇王海鴒69歲。《人世間》原劇本88集,她不以共和國編年史為線索,而以東北某省會城市吉春的城鄉接合部光字片周家為中心,牽出上百人物。劇集開始於1969年,從知青下鄉、三線建設,到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工人下崗,宏大敘事被王海鴒擰在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家庭里。
2022年春末我採訪王海鴒時,她說,「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的變化微乎其微,把人性的深處寫出來,不會過時的。」
她的創作習慣也確實如此不變。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占有地位的《牽手》,王海鴒是奔著細處寫的:一個一心搞計算機的男人怎麼厭倦了一成不變的婚姻,在婚外和知己相愛;妻子原本囿於家庭,後來一步步尋找自我,最終離開婚姻。18集,細細密密。《中國式離婚》,她寫走到婚姻盡頭的中產夫妻。《新結婚時代》,則聚焦城鄉差異矛盾下的婚姻,還有姐弟戀、忘年戀。
每一次,她都不以大時代大命題為出發點,而以具體的人和情感為切口,十數年過去,這些作品依然留得住。觀眾的反饋也證明,小情感、小家庭,可以反映一個時代下的真實人性。
《人世間》是她第一次寫年代戲,其中牽動人心的,是一張未拍成的全家福,一段沒處好的親家關係,是夫妻、母女、父子、兄弟的情誼,是多年之後的和解或生疏,王海鴒用她的閱歷、思考和創造力,讓這個小世界有其魅力。
「這不就是大歷史下的小人物嗎?再過100年以後,(觀眾也能看到)中國東北還有這麼一撥小人物。」她說。
《人世間》大熱後,周圍人鼓動,說王海鴒正好是成熟的時候,電視劇影響大,她該繼續寫——她倒歇筆了。
《牽手》同名小說賣得很好,兩個月加印十次,她心態平和;半自傳小說《大校的女兒》首印時銷量一般,她也看得開。「聽到的聲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她說自己抗干擾能力差,遇事唯有躲,「以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直覺、衝動和熱情。」
《人世間》順利開播、收穫高口碑,王海鴒感覺平靜、愉悅。她覺得第一次改編小說已經很累,現在吃得好睡得好更重要。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