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姐空手來吃孩子滿月宴,她生二胎時弟媳有樣學樣,婆婆卻急了
01
一個人若是偏心,想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什麼離譜的話都能說出來。
有句古語說「不患寡而患不均」,足以證明從古至今偏心眼的人都是不受待見的。這個道理在婆媳之間也適用。
兒媳雖然不會對婆婆要求太多,但也不希望自己受冷落,起碼面子上要過得去。
趙老師(化名)教書育人幾十年,退休之後卻看不清這些道理,讓女兒和兒媳起了矛盾。
02
趙老師今年67歲,已經退休多年。作為一名在中學教師崗位上乾了一輩子的人,她對自己的職業有很強的榮譽感,尤其喜歡聽別人叫她「趙老師」。
當然,趙老師身上也有那個年代部分老師們的缺點,那就是威嚴太重、管控意識太強。
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爹味十足」。
她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只要是自己認定的道理,她就能滔滔不絕地講述,很容易把別人說服了。但她畢竟是個普通人,總有一些自認為正確的道理其實是錯的。
就比如對待女兒和兒媳的看法,趙老師的想法就得不到家人和朋友們的支持。
趙老師平時最喜歡和鄰居一起聊天,串門也總去她家。自從趙老師兒子結了婚,她和鄰居聊天時就經常不由自主地提到她的兒媳。
趙老師說:「我以前是不知道,現在當了婆婆才明白,對兒媳一定不能太好,不然將來我肯定要後悔的!老話都說兒媳頂不上半個女兒,是有道理的!」
鄰居納悶,反問她:「你兒媳惹你了?做錯啥事了?」
趙老師略顯尷尬:「沒有,但是你不知道,我一看她就覺得她跟我不親,關係好不了!」
鄰居不理解趙老師為什麼平白無故下這個結論,只能勸她放寬心、別想太多,就算不喜歡兒媳也別主動欺負人家。
趙老師不以為然,從這之後,她就經常在鄰居面前數落兒媳婦,說兒媳婦的不是。
鄰居見勸不住她自然就不勸了,也不搭茬,趙老師數落半天自己覺得沒意思。
趙老師雖然總在別人面前說兒媳婦不好,但她和兒媳相處的時候,更多的是在悄悄關注兒媳的一舉一動,不會把自己的不滿暴露出來。
畢竟她也要給兒子面子。
兒媳似乎是察覺到婆婆對她的不滿,平時謹言慎行,跟婆家的親戚們沒有發生矛盾。
直到兒媳生娃之後,趙老師的大女兒做了一件不得體的事:她去參加弟媳孩子的滿月酒,卻沒有帶禮物或者紅包,完全是空著手去的。
按理說,趙老師的女兒這件事很明顯是做錯了,不論她喜不喜歡弟媳,她都要給弟弟一個面子,要是真的有矛盾,大不了不來參加,也不會給人添堵。
但是女兒卻帶著丈夫和孩子一起去,大吃特吃了一番,笑容滿面,就是不給禮物。
趙老師的兒媳很不高興,她的親戚和朋友還以為她在娘家被欺負了,還問她發生了什麼。
兒媳連忙解釋「啥事也沒有,姑姐私下給過我禮物」,她覺得自己被姑姐欺負,還要替姑姐撒謊圓場,實在是不像話。
但她也不想和婆家人吵架,再說了,她自己很能賺錢,誰稀罕姑姐給紅包啊?又不缺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這麼一想,兒媳就更鬱悶了,覺得姑姐就是沒事找事。
兒媳最終還是把這件事忍下了,但是去婆婆家的次數變少了,不想和她們有過多的接觸,就推說自己工作忙。
趙老師這個做婆婆的,敏銳地察覺到兒媳的不滿,她可算是逮到機會了,又跑去鄰居家數落兒媳。她對鄰居說:「人家不就是吃她一頓飯嗎,一家人至於得非要給紅包嗎?窮瘋了!」
鄰居很無語,說:「你偏心你女兒別太過了。」
但是趙老師依舊不聽勸,在她眼裡,女兒做的任何事都是對的,女兒就是她最親的人,兒媳是外人,不該對自家女兒有任何意見。
好巧不巧,沒過2個月,趙老師的女兒懷了二胎,生了個男娃,滿月時也擺了酒請客。而這次,兒媳也是抱著娃和丈夫一起來參加,並且空著手,就像一年前姑姐的表現。
誰知姑姐竟然好意思問:「弟媳,你咋空著手就來了?」
兒媳也不是好惹的,回了一句:「這不是跟姑姐你學的嗎?」
這頓飯沒吃好,幾個人講話都陰陽怪氣的,親戚朋友們都看著,散場後議論紛紛。
趙老師非常生氣,不等宴會結束,就把兒媳叫出去到走廊上,逼著兒媳去給女兒補上紅包,但是兒媳直接拒絕了,並且語氣非常強硬。
兒媳說:「您偏心,我沒有意見,但是她不給我面子,我也沒有必要給她面子。您要是逼我的話,咱們以後都別來往了,或者您乾脆逼您兒子跟我離婚吧!」
撂下這話之後,兒媳直接抱著孩子走了,徹底不給婆家人好臉色。
趙老師氣得直跳腳,自己做婆婆的,一直就瞧兒媳不順眼,結果這小妮子竟然敢給自己臉色看?她果真去找兒子談話,逼著兒子跟兒媳離婚。
誰知她兒子根本不聽她的,反而說了句:「媽,你去勸勸我姐,別老乾這種丟人事。」
然後,趙老師的兒子也走了,之後他們夫妻倆很少出現。
趙老師到處說兒媳把自己兒子勾走了,但是她的朋友和鄰居只聽八卦,沒人真心同情她。
03
婆媳是一種有趣的關係,有的婆媳好得像親母女,有的婆媳像世仇。
婆媳關係差的家庭,都沒有辦法獲得最簡單的幸福,而且非常容易擴大矛盾,上升為兩個家庭、甚至是三個家庭的糾紛。
一:婆家人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
一旦結了婚,那麼這個人就要把自己的小家庭放在第一位,親戚的重要性就不如以前了。
但是父母的重要性無可撼動,那麼一個不聰明的公公或婆婆就很容易破壞家庭和睦。相比之下,女方的父母就不如男方父母存在感那麼強。
婆家人應當意識到,家裡的兒子結了婚,他們夫妻倆就是一個整體。
難為兒媳就等於在抽兒子的臉。
現在已經不是古代了,結了婚之後,兒媳並不用接受婆家人的「教育」,婆家人也沒有資格給人家立「規矩」,彼此互相尊重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婆婆是喜歡自己女兒還是更喜歡兒媳都不重要,別攪亂兒子的小家庭就好。
二:做婆婆的,別有「被害妄想」
有一些婆婆依然受到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影響,認為做婆婆就要給兒媳一個下馬威,讓兒媳對自己不敢有壞心思,別覬覦自己的家產。
這個想法就像「被害妄想症」一樣,在一般家庭中顯得很滑稽。
女性可以獨立工作、有收入,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有很多女性家比自己丈夫更有錢,女方比男方收入更高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有些婆婆,覺得兒媳比兒子收入高,就是收入「不幹凈」,兒媳比兒子收入低,就得看自家兒子的臉色,要學會伺候丈夫。
這類婆婆就是典型的「想得太多」,普通人沒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心思。
如果看不上兒媳,可以要求兒子跟她離婚,不要總找機會欺負兒媳,一般這樣的婆婆也是看兒媳好欺負,拿兒媳當出氣筒。
話又說回來,兒媳既然這麼好欺負,婆婆又為什麼要怕她害自己呢?
可見這些婆婆是又愛惹事又心虛,又怕做多了壞事被報復,正常人別跟著學。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