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為歷史的緣故近代落後挨打嚴重,改開後的歷史也不用回溯大家都懂的。這導致我們的一些人,特別是文化工作者還沒有擺脫兩種思維:第一種是地主思維,雖然現在土地是公有不存在地主了,可他們總想在各行各業變成新的地主。你進了他的地盤就得給他錢,賺了錢了不是投入研發,而是想盡各種辦法「開荒」,試圖獲得更多的「地」。或者把錢搞到手「功成身退」。
第二種是拿來思維,不去自己創造東西整天想著拿外國人的,做實業的不想著自己研發,要麼想撿國家企業的漏,要麼想念外國企業的經。最後大肆包裝一番搖身一變成為新勢力,再賺錢。這種思維在文化意識體現在唯外國論,文化審美就是對方好你不行,更誇張的都有。
他們永遠不想如果我能建立成熟健康的文化工業產業鏈,不但自己能掙錢,而且產業鏈上下游能讓多少中國人生活得更好,他們永遠想不到這些不但能掙大錢,還能名垂青史。《流浪地球》,已經做到的《原神》證明認真做事確確實實能掙錢,不但能掙中國人的錢,還能掙外國人的錢,不但比做地主做掙得更多,你還能堂堂正正的站起來。上面的內容說得有些抽象,而且有點過於宏觀,但我相信大家知道這並不誇張。
中國電影因為平台等原因還沒法出去,所以在外國賺不了多少錢。但遊戲平台的限制沒有那麼嚴重,目前中國國外最成功的遊戲還是《原神》,2022年的流水是377.52億。說個笑話,中國網友吹捧的「韓流」全世界多火,其實海外收入和《原神》相當。網友為何對《流浪地球2》票房那麼在意?我們真的「受夠了」
最後,哪怕不講宏觀的只回到電影上面,大家想想如果以後《滿江紅》這種大導演+知名演員保證口碑+流量明星拉高宣發的鬧劇式的電影越來越多麼可怕。這正是大家怕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以後大家都去電影院看小品了誰還關注中國科幻電影工業化呢?用卓別林時代的攝像機應該也能拍出來《滿江紅》,但絕對拍不出來《流浪地球》,這些年輕觀眾最清楚什麼電影才能走上世界,才能和外國電影競爭。
這又提升到文化輸出等宏觀敘事上面了,大家都知道哪部電影象徵著中國工業科學提升後,開始在電影文化層面影響國內觀眾的文化價值觀,甚至可以走向國外。美國某媒體都在罵《球2》了,怎麼不罵《滿江紅》呢對吧!最後,可能有人認為認為《流浪地球2》影響中國電影70年標題黨了。
從世界影史來看,郭帆《流浪地球》系列之於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工業,差不多與喬治盧卡斯《星戰》之於美國電影和美國電影工業一樣。《星戰1》上映時間是1977年,46年接近50年,你再看《星戰》各種衍生作品在美國和世界上的火爆程度,延續20年甚至更遠都沒有什麼問題。《球2》加上未來的《球3》不崩,對於中國電影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可能不止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