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歌德曾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可是當父母老去後,孩子們又能否耐心體貼的關懷他們呢?
接下來案例中的老兩口,當聽到孩子不能按時回家過年時,他們反而很開心。且來看看他們與孩子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事情。
吳阿姨有兩個兒子,都在城市結婚生子,而她和老伴則習慣了鄉下的生活,一直生活在農村。
她和老伴是地道的農村人,養雞養鴨,侍弄莊稼就是他們的日常。
兩夫婦樸實簡單,最驕傲的就是兩個兒子。雙雙考上了大學,又在城裡結了婚有了孩子,他倆在村裡總是被鄉里鄉親說好福氣。
每當這時,老兩口都熱絡的和大家打哈哈,他們自己心裡清楚這兩兒子有多不省心。
從上學後,兩兒子就很少回來,有時放寒暑假都留在外地。
結了婚有了媳婦,直到逢年過節才會拖家帶口的回來。
兩兒子條件都不錯,但是每次回來,只帶些家裡吃不掉的零食和不穿的衣服。
吳阿姨心想這些零食年紀大了咋吃呢?而衣服也只有老伴能穿穿兒子剩下的。
過節的時候,大兒子偶爾還會買些糕點和奶粉。有時候小兒子一家直接啥都不買,空著手開著小車就來了。
這些吳阿姨和老伴都沒放心上,都是自家孩子,做父母的也不在乎買不買東西。
只是兩兒子兒媳近兩年不知怎麼了,都夸農村的農產品純天然,有營養。走的時候把後備箱裝的滿滿的才算完。
就比如說去年中秋節,兩兒子早早就開車到了老家,下車後大兒子提著一箱牛奶和一籃水果,小兒子拿了盒單位發的月餅。
吳阿姨熱情的招呼他們進門,最牽掛的就是兩個小孫子了,腦袋圓滾滾的,跑起來還飛快。
一看到孫子,吳阿姨就什麼煩惱勞累都拋到腦後了。
她在廚房裡忙前忙後,一大家子的飯可要好一會功夫才能做好。
就這麼忙,幾個孩子沒一個要進來幫忙的,都在小院子裡磕著瓜子閒聊。
吳阿姨又要燉雞湯又要煎排骨,一不留神給熱油崩到了手背,她疼的鍋鏟子都掉地了。
院子裡兒子兒媳聽到動靜,假模假樣的問了兩句,屁股可是一個都沒準備從凳子上挪下來。
吳阿姨心裡又氣又急,大過節的發脾氣也不吉利,就忍著繼續做菜了。
她還要抓緊時間做,要是做慢了幾個孩子肯定還要抱怨。
鄰居路過她家門口,都羨慕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只有吳阿姨在廚房忙的焦頭爛額。
好不容易忙完了吃完了,一桌子的碗筷也要她一個人收拾,而老伴則帶他們去菜地收菜。
大到土雞土鴨,小到蔬菜蒜子,在兒子兒媳眼裡那可都是好東西,在城市裡有錢都買不著。
小兒子最貪心,帶走了家裡三隻土雞和一頭大鵝還不滿足,催促母親道:「媽,還有沒有公雞了,腌貨也行啊。這都是好東西,我帶點給我領導嘗嘗。」
吳阿姨氣的大聲說:「沒有!從小你就最貪心最鬼,自己拿不算還要給別人帶。我跟你爸養些雞子容易嘛!」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小兒子只能笑著縮了縮腦袋。
家裡最值錢的,就是他們養了一年多的老母豬。兒子兒媳正討論著在村子裡找個人把豬宰了,一人分半扇。
吳阿姨和老伴忙說這頭豬養了好久,指著下一批小豬仔呢。
可是他們非說土豬肉香,回去也好拿一些孝敬丈母娘。吳阿姨和老伴堅持下完豬仔再說,並保證以後肯定一人分半扇豬這事才算完。
結果送走了他們,吳阿姨和老伴才發現,家裡就剩幾隻小雞仔和那一頭老母豬。攢的土雞蛋全沒了,菜地里能摘的瓜果蔬菜也沒了。
吳阿姨和老伴坐在院子裡哭笑不得。
他倆把剩菜剩飯都拿去喂了豬,老伴倒是輕鬆的說:「這豬下次來估計就保不住了,這幾個孩子今天算是下定了,哈哈......」
吳阿姨無奈的搖頭,撐著疲累的腰洗碗去了。
這不春節又要來了,吳阿姨有點犯愁,一想到之前兒子們把家裡「一掃而空」的場景,她就想皺眉頭。
大兒子首先打來了電話:「媽,我們城市因為疫情檢查的嚴,進出不方便,我跟弟今年不回家過年了啊。」
吳阿姨在電話里一邊答應著,一邊讓他們照顧好自己,多吃點好的。
掛了電話她沒有失落,反而鬆了口氣道:「今年不用被扒皮了......」
案例中的吳阿姨經歷了哭笑不得的清掃,才會在孩子不能回家後不悲反喜。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人老了也要明白以下兩個原則。
02
一:父母進入晚年後,要懂得拒絕子女的不合理要求。
父母的心半輩子都在為子女操勞,就希望孩子能過上好日子。
在孩子成家立業後還是放不下心,把他們當小孩對待。在步入晚年後依然想著為孩子多做點什麼。
只是一味的付出就容易驕縱的孩子,讓他們習慣性的無度索取。
慢慢的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孩子就會不顧及父母的感受,提一些過分的要求。
例如案例中的兒子們根本不體諒父母的辛苦,也不遵循父母的意願。一個勁的想把鄉下的好東西都帶走。
每次回家也都扣扣搜搜,不想多花錢孝順父母。帶的少拿的多,安心享受父母的勞動成果。
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及時拒絕,不然一步步的變本加厲,遲早有的受。
案例中的吳阿姨如果不及時拒絕兒子們的壓榨行為,日後肯定繼續憋屈著任勞任怨。
過分順從孩子,聽從孩子的要求,最終的苦果只能做父母的自己吞下去。
父母為孩子付出,到老來享受天倫之樂這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但是父母為孩子奉獻也需要對方知恩圖報,真正發自內心的孝順才行。
如果子女的要求不合理,也要學會適當拒絕。
不要因為老了,就準備一味的看子女臉色過日子,生怕得罪了他們。
孩子終歸是孩子,有過分的地方做父母的當然有權利拒絕和訓斥。
03
二:晚年要留住自己的底氣。
俗話說:養兒防老,栽樹歇涼。
但是越來越多的老人發現,孩子也不一定就靠得住。
他們忙於工作越來越沒有耐心,或者經濟壓力大,嫌棄自己父母是累贅。
種種原因,大家發現要想安度晚安,心中一定要有底氣才行。
而老人的底氣,最重要的來源就是金錢和健康。
能獨立生活,不需要向孩子伸手要錢,是保證尊嚴的基礎。
再者就是養好自己的身體,不給孩子添太多麻煩。
現在的孩子工作忙壓力大,如果照顧不好自己的身體總是麻煩孩子,幾次後就容易消耗完孩子的耐心。
別給自己依賴孩子的機會,也就給了自己自由生活的機會。
案例中的吳阿姨兩個兒子都算有出息,她能和老伴在老家自食其力,保養好身體就已經很好了。
如果都讓孩子把勞動成果壓榨完,到時候兜里空了,反而還要求兒子兒媳。但那時候,局面可就被動了。
如果子女不容易,那麼步入晚年的父母們是更加不容易。
他們既要為子女繼續付出著,又要為自己的未來打算著。
所以老人晚年的保障就在自己的手中握著。
多存一些底氣,就能多一份寬心。
04
生活總是殘酷的。
而面臨養老的人群就更是如此。
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需要努力為生活做一些保障。
做子女的也讓學會心疼父母,讓他們安心度過晚年。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