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二十世紀之四~世界娛樂界十大事件

2023-02-20     昀澤     4807

錄音技術的發明和應用20世紀的音樂聽眾有福了,因為他們終於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幾乎所有當代大師的風采,一個沒有參加過任何音樂會的人,也能夠對任何音樂家的表現品頭論足,而不必羨慕那些得以進入演出現場的一兩千名幸運兒,這一切都得益於錄音術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上個世紀末,愛迪生髮明了留聲機,但技術並不穩定。1888年,美國人勃林納改良了愛迪生的留聲機,發明了圓盤唱片,使錄音產品的生產和大量傳播成為可能。但是勃林納卻無法立刻將之投入生產,因為愛迪生的專利權使兩人官司訴訟達數年之久,直到1895年美國最高法院駁回愛迪生的上訴,勃林納才得以在費城成立勃林納留聲機公司,開始生產留聲機及唱片。此後,勃林納又在英國成立了英國留聲機,特別是1931年發展為EMI唱片公司以後,錄音技術開始現顯出它在對音樂的促進發展,從早期的紙帶錄音、鋼絲錄音到後來的磁帶、膠木唱片,直至技術更加先進的雷射唱片和適合網絡傳播的MP3等等,無一不在20世紀人們的娛樂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各大唱片公司在本世紀紛紜並起,一些甚至成為了一種類型音樂的代名詞,它們與音樂家一同主宰了人們音樂生活。好萊塢電影王國的建立好萊塢是西方世界的電影中心,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城西北郊,原是荒涼的小鎮,1887年當地人給它取名好萊塢,意即「常青樹林」。美國電影業起源於東海岸,但是,製片商苦於專利權的干涉,同時又發現好萊塢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1909年以後逐漸向此集中。1911年,好萊塢建立了第一家製片廠。1925年,好萊塢生產了第一部有聲影片。此後,它發展成為電影中心,每年製作數以百部計的影片。好萊塢被稱為「夢幻工廠」,20世紀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它的全盛期。好萊塢擁有20世紀福克斯、環球、米高梅、聯合藝術家、哥倫比亞、派拉蒙和華納兄弟等8家電影公司,公司機構簡單,各家雇員不超過1500人,卻製作了美國一半的影片。另一半由獨立製片人和其他小製片公司製作。《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居里夫人》、《翠堤春曉》、《亂世佳人》等名片皆出自好萊塢。從50年代起,好萊塢的電影業受到了電視的影響,但市區繁華景象不減當年。1991年,美國共推出436部新片,票房達47億美元,錄像帶收入100億美元,加上電視轉播,每年收入200億美元。1993年則達到340則達到340億美元。此外,美國電影在海外的收入是國內的兩倍。進入20世紀末,好萊塢每部影片平均收入達270萬美元。世紀之交的好萊塢已成為旅遊聖地。布景現場供影迷參觀,電影明星蠟像館陳列著演員在影片中的道具。《春之祭》首演1913年5月29日,世界音樂中外出現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尼金斯編舞的芭蕾舞劇《春之祭》首演。這個事件所引起的狂濤巨浪堪稱樂史僅見,首演之夜的觀眾反應已成奇談流傳至今:「……觀眾當時很快就分成兩派……一些貴夫人用她們在晚會上用的手提包捶打鄰座,而一些貌似尊嚴、留著小鬍子的法國男人們則用拳頭互相毆打。沒能參加戰鬥的人在一邊高聲喊叫著,或是表示不贊成,或是表示反對那些表示不贊成的人……沒有任何人,甚至沒有任何台上的舞蹈演員能夠聽見音樂聲。尼金斯站在舞台的一側高喊拍子,以便舞蹈演員能夠有所依據……」《春之祭》為歐洲帶來前所未有的軒然大波。它為20世紀前半葉人士所帶來的震撼,不下於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與華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對19世紀的衝擊。其後數十年間不斷有世界各地的作曲家,摹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式韻律與音響--從普羅哥菲耶夫的《塞西亞人組曲》到巴托克的《奇異的滿州大人》,以至米約的「小型歌劇」,從世界各角落的音樂里,都可以聽到《春之祭》獨樹一幟的節奏。這些節奏儼然已進入每位作曲新秀的潛意識中,富含節拍變化、力勢不均,幾乎全部都由不和諧音組合、完全突破正統和聲與旋律樊籬的《春之祭》,著實是樂壇的一大突破。斯特拉文斯基成為現代主義的新使徒,他開創性的手法對古典音樂發展的影響延續至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隨著每一個新年的到來,我們有幸聆聽施特勞斯家族獻給全球的新年賀禮。這份賀禮是由世界上最出色的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和世界一流的指揮家獻上。沒有別的什麼音樂會能比這一傳統的項目更有號召力。雖然只有2000年「幸運兒」能到音樂會現場觀看演出,但在全球,有數千萬人通過電視或收音機「參與」到這一項目--全球性的新年傳統慶祝活動。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歷史,要追溯到1925年,為了紀念小約翰·施特勞斯誕辰100周年,維也納愛樂樂團在新年第一天上演了一台由他的作品組成的音樂會、迷人的曲調,立刻成為人們新年喜慶氣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後,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逐漸成為慣例,曲目也確定為以施特勞斯家族創作的圓舞曲為主的「輕音樂」。本世紀後半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名聲傳遍了全世界,每年1月1日,維也納的金色大廳都會成為萬眾矚目的中心。能參加這樣一場音樂會,不但是觀眾的榮幸,對於指揮家來說也不啻莫大榮譽,只需看看這些年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家名單就自然可以清楚這一點;馬澤爾、卡拉揚、阿巴多、克萊伯、梅塔、穆蒂……迪斯尼樂園的創立沃爾特·迪斯尼樂園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區,占地64公頃,由動畫片製作家沃爾特·迪斯尼創立,於1954年建成開放。迪斯尼樂園內有中、小型的中古城市,西部開墾時期的市鎮,原始的木筏和18世紀流行的畫舫,蘆葦夾岸的河汊和藤蘿交織的熱帶原始叢林,吊車、馬車、火車、雙層公共汽車、飛機和火箭等遊樂交通工具;亭台、樓閣、古堡、溪流、雪山、瀑布等園林山水。遊人可參觀迪斯尼藉以發跡的卡通館,那裡有他創作的卡通片角色:為老鼠、白雪公主、小象頓波、小鹿班比;或乘坐潛水艇瀏覽海底,觀賞海底沉船後散失的成箱珠寶和由於地震陷落的海底古城;或騎著飛象,進入兔子洞與愛麗絲一同漫遊奇境;或乘坐大空船邀游太空。園中有仿照中國天壇興建的中國館,館中放映中美合拍的環幕電影《中國奇觀》。遊樂園開始創建時,只有18個遊樂點,到1980年,已發展到57個。園內有餐廳、商店、戲院、咖啡座以及一處能停放1.1萬輛汽車的停車場,整個遊樂園儼然是一座衛星城,被譽為「現代遊樂場所的奇蹟」「兒童心目中的天堂」。遊樂園建成後,第一年的遊客為380萬,到1985年春,遊客人數已經超過25億,因此,迪斯尼又在佛羅里達州中部奧蘭多市區西南興建一個迪斯尼世界,面積比以前一個大170倍,建成後,生意照樣火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7年1月14日,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湧進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公園,參加一場名叫「HumanBe-in」的聚會,年輕人向父輩的權威、向社會價值觀挑戰,這一系列新思潮所導致的青年叛逆運動的頂峰就是1969年8月在紐約伍德斯托克舉行的音樂節。那個只有幾千人的小鎮在1902年就成為藝術家聚居地,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為期3天,免票入場,約有40萬以上的年輕人參加,其特徵是反習俗的服裝與行為,自由戀愛、毒品,以及在泥漿中打滾兒。伍德斯托克由此成為象徵反叛精神的搖滾樂的聖地,儘管1994年和1999年純粹為商業目的而舉辦的後兩屆音樂節已完全喪失了「60年代精神」,但無數反叛的青年還是能從搖滾樂中找到他們永遠的祈求。電視連續劇風靡全球全球的電視事業在20世紀30年代起步,之後獲得了飛速而長足的發展。在這過程中,電視連續劇的出現,可謂是電視發展史中的一個亮點。電視的娛樂功能是其他所有的娛樂媒體所無法比的,業內人士正是利用了電視的這一特點,使電視連續劇發展到了空前壯大的地步。電視藝術是現代電子科技與多種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是聲畫並重的視聽綜合藝術,無論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都可以在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連續劇中,得到充分的發揮。比較規範的電視連續劇首先出現在美國,並在長達數百集的《豪門恩怨》等劇目推出時達到了高潮。由於電視連續劇的內容貼近生活,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觀眾往往融入劇情,隨著劇中人物的命運起落而歡笑悲傷,所以,在所有類型的電視節目中,電視連續劇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其受歡迎的程度,可以從一齣劇目長達數百集、可以長年累月地播出這一中實得到充分的印證。電視連續劇在一些國家格外受歡迎,例如美國、英國、巴西、墨西哥、日本和中國。從規模來講,電視連續劇也經歷了一個比較不尋常的發展階段。起初的電視連續劇篇幅較短,隨著其運作步入正軌,製片商開始執行流水線般的工作程序,一齣劇目動輒數十集,甚至上百集。物極必反,進入20世紀末,這種瘋狂高狀態逐漸得以消減。約翰·列儂被槍殺1980年,「披頭士」樂隊的主要成員「約翰·列依被槍殺,從此宣告本世紀一個搖滾時代的神話結束。在這個時代里,音樂似乎成為文化、社會、政治和革命力量的載體。西方整個戰後第一代的嬰兒潮,是在列儂和披頭士的歌聲里急劇成長的;他們在《LETITBE》的旋律里度過顧影自憐的慘綠少年,在《EIGHTDAYS工AWEEK》的節奏中排解第一份工作的壓力,而那些在大學課堂里聽不懂馬克思異化的年輕人,則終於在《PENNYLAND》的歌詞里找到自由主義的烏托邦藍圖與罷課的理論基礎。對於解放的極度狂熱,逐漸擴散至整個70年代的空氣里,披頭士的搖滾樂,乃至約翰·列儂後斯的作品,不啻為這個時代的精神領袖,他們的膜拜者後來長大了,全都變成留著一式一樣的長直發與穿著喇叭褲的男女;他們不再擁在偶像的身邊,而是跑到保守而強勢的麥卡錫政府面前,為了各式各樣的反對議題,來來回回地遊行。90年代的今天,絢麗的音樂電視台取代了當時的搖滾集會,結合音樂和影像,販賣包裝在另類名號中的粗糙思想,把整個消費社會納入它的行銷網絡,我們孤零零地站在客廳里,惟一的武器只剩下手上的選台遙控器。但是約翰·列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搖滾的孩子永遠不會死,他們只會慢慢地遠去。」音樂劇《群貓》的上演《群貓》是歷史上最成功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也是目前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現在,《群貓》仍在世界各地上演,並且已經成為美國戲劇史上持續巡迴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這部勞埃德-韋伯根據艾略特的詩《擅長裝扮的老貓經》改編的音樂劇,為他贏得了一切:7項東尼獎包括最佳音樂劇獎。那首著名的《回憶》已經成為當代的經典名曲,它被錄製多達600餘次,有超過150位各類藝術家參與過演奏或演唱。迄今為止,《群貓》的百老匯原版錄音帶的銷售量已逾200萬,它與倫敦的首演錄音分別獲得1982年和1983年的格萊美最佳演出錄音獎。自1981年5月11日在位於倫敦西區的新倫敦劇院首演以來,全世界至少已有超過5000萬人現場觀看過《群貓》。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它的另一方面的表現就是為勞埃德-韋伯和他的「真有用」公司帶來了不低於25億美元的收入。1990年世界盃三大男高音聯袂演唱10年前,不知道哪位天才想出結合「足球」與「三大男高音」的點子,讓原本王不見王的3位古典金嗓子:多明戈、帕瓦羅蒂、卡雷拉斯齊聚一堂,為全球體育的焦點「世界盃足球賽」同時獻唱。這是多麼成功的行銷點子啊!4年一次的世界盃足球賽,原本對全球觀眾便充滿了話題,各國球隊想擠進會內賽就已踢得頭破血流,若在充滿速度力道的賽事中能聽到優美的音樂,結合足球的力與音樂的美,的確是件美好情事,更何況演唱者是頂尖當紅的三大男高音!

回首二十世紀之四~世界娛樂界十大事件

世界盃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因此,1990年羅馬世界盃足球賽由Decca唱片發行的《三大男高音世紀聯演》,成為古典唱片史上最最賣座的唱片,1200年萬張的驚人銷售量證明了3個人的歌藝與魅力。乘勝追擊拍續集不是電影界的專利,不過這個續集必須等4年。1994年洛杉磯的世界盃足球賽,三大男高音繼「世紀聯演」之後又來了次「世紀重逢」,三人梅開二度的票房雖然不及羅馬那回,但也威力驚人地讓「世紀重逢」成為唱片史上第二賣座的古典唱片,銷售量僅次於「世紀聯演」。1998年又是世界盃足球賽年,在巴黎展開得如火如荼賽事的同時,人們除了討論哪一隊能拿到冠軍之外,也討論著搭在艾菲爾塔前的圓拱舞台上,三大男高音將會帶來哪些新的曲目?誰將先出場演唱?誰將壓軸?合唱時誰的音量會壓過誰?誰的肺活量大?誰的音色漂亮?似乎,聽三大男高音演唱已經成為世界盃足球賽的一種「慣例」。這次演出一共撮進了15萬名觀眾,如果加上全球熬夜收看電視的人,則有20億人之多,想想看,還有怎樣的活動具有如此魅力?看看滿坑滿谷的觀眾,想想3個人能連續在三屆世足賽演唱,這個紀錄絕對保證讓下個世紀的樂迷緬懷不已,這場饗宴的歷史意義早已超越一場演唱會所呈現的音樂本身了。相信很多人會好奇地問:「他們三人在2002年,會不會再為世界盃足球賽演唱?」這個問題就像是問:「他們3個人究竟什麼時候才會退出舞台」一樣,沒有「慧根」的人是猜不準的」!我們就「踢球看唱本,走著瞧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