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顯微鏡下的大明》尺度有多大?劇中台詞細思極恐,字字珠璣
幾個月前,追了胡歌新劇《縣委大院》,大失所望,想看的都沒看到。追了整整24集,連人名都沒記住,更別提劇情了。
幾個月後,在《縣委大院》沒能看到的內容,竟然在只有14集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中看到了,細品劇中台詞真的敢說,尺度極大。
當真是句句在理,字字珠璣,醍醐灌頂啊。
1、公道,都是有價格的
程仁清是一名訟師,曾經也是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少年,但因為同僚陷害,成了一名訟師,為了錢顛倒是非黑白。
當看到帥家默和豐寶玉因為「絲絹案」觸動范老等人的利益時,他為了銀錢站在帥家默的對立面。
豐寶玉等人不明白,他們不過是想要一個「公道」為何都不願意給他們。程仁清解答了疑惑,因為「公道,都是有價格的」。
在那個時代,想要公道就要出錢,能出多少錢,就會有多少公道,這就像現在很多時候的公平一般。
程仁清一開始的所作所為,又何嘗不像現在的無良律師呢?
2、我就是一個流官,我既要倚重,又要提防。我稍微一個拿不准,便是身敗名裂之局。
鄧思齊鄧知縣曾經也是一個胸懷壯志的少年郎,一心想要為民請命,守護好一方百姓。可真正當上了知縣,他才明白到底有多難。
他想做出成績,但底下的胥吏卻不是那麼聽話,因為他只是流官,這裡干幾年,過個幾年就調到其他地方去。
但胥吏們呢?職位都是世代傳承,關係盤根錯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想要推倒他這一個小小的知縣,簡直輕而易舉。
看到滿懷壯志的鄧知縣,最後也在歲月中蹉跎下去,試問一下,誰看了不感慨一句造化弄人?
3、陰陽調和,就是大家都滿意,大家又都不滿意,最後都覺得,只能是這樣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妥協之道。
宋通判在牢中跟帥家默的這段話,仔細想來諷刺意味極重。強調「陰陽調和」無非就是妥協,在勢力和利益面前,最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
當初宋仁知道自己頂了天只能做到通判,再往上是不能了,所以在「前途」和「錢途」之間選擇了後者,這就是他的「妥協」之道。
不能說這種思想是不好的,但很多時候,現實就是這樣的。
4、以匹夫而塵萬乘之覽,以一朝而翻百年之案,如今身雖歿沒,仍不失為壯夫俠士。
這是帥家默和豐寶玉即將被問斬時,旁邊一位白髮蒼蒼的百姓所說出話,雖是一段畫外音,卻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特別是略微顫抖的聲音出來,簡直就是振聾發聵,醍醐灌頂啊。
這一段,感覺在看《覺醒年代》。
在任何時代,任何背景下,都會有一群人,在面對錯誤的時候,挺身而出,哪怕被汙衊、詆毀,甚至丟了性命都無怨無悔,只因為他們所堅守的是正義,是心中的「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5、田土每年所產,下不能流於黎民之手,上不能殊繳於朝廷庫房。全都肥大了你們這些橫亘其中的囊蟲、毒種、毒瘤,長此以往,國不將國。
這是最後一場公堂戲豐寶玉的高光時刻,一句話點出全劇主題,「人丁絲絹案」從來都不是一個個案,而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和國家稅收問題,如果不解決,那麼國庫空虛。
大明是怎麼沒的?只是清兵進關嗎?不,不僅僅是,還因為大明的官員中,有很多像范淵、馬文才、毛攀鳳這樣的人。
他們像蛀蟲,一口口蠶食國庫,欺壓百姓,使得民不聊生。
6、到了這個級別的官員,對錯對於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給他帶來的好處更大。
這是從法場救下帥家默、豐寶玉之後,程仁清在大牢中跟帥家默的對話,他雖然請來了李巡撫,但並不代表他們贏了。
程仁清這段話當真是一語中的,在李世達這種級別的官員面前,真相對於他來說的確沒什麼用,百姓交多少稅,也不在他的關心之下。
他關心的是,在上級張首輔主張變法的情況下,他能否弄出一個典型,將隱田之事解決,從而在上司面前拿到頭功。
沒想到啊,這部劇里的官員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真正為民請命的居然是一開始「無為而治」的方石像。
7、一個人想做的事情,跟他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
鄧知縣不愧是神童,說的話顯然要比其他人更有文采和深意許多。帥家默關押在同仁縣時,他們展開過一次深刻討論,鄧知縣推心置腹的說了許多話,其中最為深刻的便是他也很無奈。
他想當一個好官,但事實卻阻攔了他,他認同帥家默的觀點,也知道他是對的。但是,在不同的立場上,他不會同意,因為加稅,對同仁百姓不利。
試想想,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例子呢?
諸如此類的台詞還有很多,這部劇當真驗證何為「短小精悍」。編劇是敢說,台詞是真敢設計,拍出來也真是醍醐灌頂,諷刺意味極其重啊。
再將其放到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真的在影射許多社會現象,細思極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