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娘的嫁妝,這種東西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
古時候嫁妝也叫做新娘的「體己錢」,婚後是給女人一人使用的。在現代,陪嫁一般是婚後夫妻倆共用,屬於小家庭的啟動資金。
但小彭(化名)的未婚妻認為陪嫁就是擺著好看,不能動。小彭覺得這裡面有貓膩。
02
結婚是否要給陪嫁的錢,一般跟當地的風俗習慣分不開關係,而且各地的彩禮錢也不一樣。大家都愛面子,多半覺得比周圍人彩禮或嫁妝錢給得多,就更有面子。
這無緣無故的攀比心,就會讓彩禮和嫁妝錢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變成了物化人的東西。
當然,「物化人」這種想法,上了年紀的人是不會理會的。因為他們就是喜歡爭面子、遵循傳統禮節,甚至是強化這些禮節,以顯示自家的格調。
所以說,結婚還是得找個婚姻觀相同的人家,不然就像小彭這樣,因為婚禮的問題跟女友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小彭和女友戀愛2年,女友一直催他結婚,但是一談到錢的問題就吵架。
在當地,結婚一般給女方彩禮錢20萬,然後女方回20萬的陪嫁。
而這個錢並不是給雙方的父母,是要給到小家庭的。所以小彭覺得本地的習俗還不錯,至少很多男性找對象的時候都不用懷疑女方是不是扶弟魔。
畢竟扶弟魔的父母是給不起這麼多嫁妝錢的,就算有錢,也不願意給。
小彭大學認識的幾個本地同學,他們結婚比他早,無一例外都是和女方家出一樣多的錢,然後男方家再負責買房買車,女方家出辦婚宴的錢。
這幾個同學結婚都很順利,也沒聽說婚後鬧什麼矛盾。
但是到了小彭女友這裡就不一樣了,女友的父母不是本地人。
據女友說,她父母是30多歲的時候帶著她移居這裡,然後買了房,成了這裡的居民,所以不算是本地人,她父母不願意按本地人的習俗給陪嫁錢。
小彭就問女友,看她家要什麼條件。
女友說:「我們家那邊只有男方給彩禮錢,陪嫁只給首飾之類的。」
小彭說:「咱倆談兩年戀愛,我都給你買了幾回首飾了,鑽石的、玉的,你還要啥首飾啊?不如就折成錢,將來養孩子用。」
小彭覺得這種事商量著來就行了,可以變通。
其實他父母是堅持要女方給20萬陪嫁錢,因為他們更在乎面子。別人家結婚女方都給一樣錢數的陪嫁,自家兒子結婚女方不給,搞得好像自家兒媳婦比別人家的差一樣。
小彭說:「要不然我把我的存款給你,你家再湊點,好歹你別讓我爸媽臉上過不去。」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