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照顧兒媳坐月子,姑姐送來兩孩子,兒媳:求你別照顧我了
01
小耳(化名)工作婚姻都順利,和大學時便談的男朋友一畢業就結婚。如今三年了,這對年輕夫婦已經有了一個剛出生的女兒。
但小耳剛生完孩子,就碰上一些糟心事——
「媽,算我求你,你別來照顧我了。」她如此對婆婆說。
這句話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一般不都是當婆婆的來照顧坐月子的兒媳嗎?或許兩人會有矛盾,或許傳說中的「婆媳問題」占據上風。但確實很少有兒媳直接拜託自己婆婆,別再來照顧坐月子的自己了。
她婆婆究竟怎麼了?是這兒媳「毛病多」太難伺候嗎?還是老太太的照顧方式確實不科學到年輕兒媳都看不下去了?
這就是一個家長里短的故事了。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02
小耳是計劃生育時代的獨生女。考上一本,畢業工作,看上去順風順水。
唯一令外人「詬病」的點,就是她的丈夫了。
她丈夫雖然和她是大學同學,卻來自農村家庭——大家倒不是歧視農村,而是部分農村在計劃生育的時候「撿漏」:如果第一胎是女兒,那麼還能再生,一兒一女不算超生,頂多算「一胎半」。
女兒,自然是那個「半」。
這也是小耳爸媽當初反對她這場婚事的原因所在。自己家的寶貝獨生女,憑什麼要嫁到疑似「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頭去?更別說對方家境也比他們差一些呢。寶貝女兒去了,能過上好日子嗎?能不是「扶貧」嗎?
這話自然難聽了些,但父母出發點又是拳拳愛女之心。但小耳不管,她就談了這麼個男朋友,她就是喜歡自己男朋友,她如果結婚也必須要和男友結婚!
父母無奈,只能「同意」——不同意又該怎麼辦?把女兒綁家裡鎖起來?
反正,小耳這婚事就這麼成了。
畢竟是獨生女,成長過程中壓根沒可能經歷太多家長里短的破事。奈何,她這一結婚,就有了個姑姐。
姑姐結婚自然比他們早,已經生了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兒。小耳剛結婚見姑姐的時候,不覺得在這種家庭當中自己有什麼難處的。姑姐熱情,一直大大咧咧地招呼婚後住得挺近的弟媳一家,沒事兒常來自己家玩兒。
婆婆也不錯,善良又溫柔,和傳聞中的「惡婆婆」壓根兒不沾邊。小耳和婆婆交流得多了,便有些小猜測:如果婆婆當初不在農村,不太可能為了兒子就再生一胎。老太太大機率是被周圍人尤其是自己已過世的老公和婆家人逼的。
就這樣,小耳婚後認為自己絕對是個幸運姑娘,婆家無論姑姐還是婆婆,接觸起來發現都挺好,一點兒也沒有「拿捏兒媳/弟媳」的心思。她真是幸運極了!
這份快樂,也只持續到她坐月子了。
她剛生完那會兒,小外甥剛好才四歲。他其實是二胎政策開放後才來的。
姑姐可能是按照家族「慣性」多生一個孩子。
生就生吧,養就養吧,反正是姑姐自己的事情。可矛盾點就在於,姑姐似乎並不清楚這是她自己的事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小耳剛生完女兒,正是月子裡的虛弱時期,婆婆自然趕著要來照顧坐月子的兒媳。這時,姑姐的兒子也只有四歲多一點。
四歲小孩兒,不至於像小嬰兒時期吃喝拉撒都離不開人,但上學也確實有些早了,頂多幼兒園——這小外甥甚至沒被捨得送去幼兒園過。據說姑姐本來是要讓自己親媽來看孩子到小學的,奈何小耳生產,老太太便先緊著兒媳照顧了。
姑姐接下來這一招就特別有意思——她直接將小兒子扔弟弟弟媳家來了!
一開始,自然沒人好意思拒絕。小孩兒放這兒就放這兒吧,可能姑姐也要忙著找工作,顧不上兒子。可「寄養」生活過了一周,小耳發現不對勁了:她姑姐好像並沒有把孩子接走的意思?
小耳正是剛開始恢復身體的時候,婆婆忙前忙後地照料這個兒媳,還得顧得上才出生的孫女。這些已經夠老太太頭疼的了,卻還多了個「小累贅」——她的小外孫。
這小孩兒又不去幼兒園,每天嘰嘰喳喳的,就是喜歡「製造聲音」。或者時不時因為玩耍打碎自己舅舅家的東西啦,或者莫名其妙吱哩哇啦大叫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啦,更別提他常常攪和的奶奶顧這頭便顧不上那頭。反正尋常小孩兒的怕生人,怕陌生環境,他是一點兒都沒有。
不但如此,小耳還常常從小孩兒嘴裡聽到諸如「媽媽最愛的是我」「媽媽只有我一個寶貝」這樣的話。她逗小孩兒似的問:「那你不是還有一個姐姐?」這小孩兒卻只癟癟嘴,很不以為然的樣子:「姐姐只是姐姐,又不是哥哥。」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小男孩兒自己不一定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大機率是從周圍人與環境學來的這句話,反正肯定不是在她家學會的。
答案顯而易見。究竟是誰教會孩子這種思想的,不言而喻。
平時雞飛狗跳的,反正不利於小耳靜養。不過這也算了,畢竟那還是小孩兒。真正壓垮她的是另外一件事。
別看小耳生孩子早,年輕按理恢復快,但畢竟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這姑娘虛弱極了,剛生完那兩天只能跟重病似的躺在床上,說話都費勁。查又查不出來問題,只能聯想到這姑娘大概打小身體就不好吧。
熬到出院回家坐月子。小耳也希望自己早點恢復,她搜羅了好多有利於恢復的小鍛鍊或小技巧,都照著做。婆婆自然也希望她快點好起來,鞍前馬後地照料一大一小,這次,卻被另一個「小」搞出了岔子。
小耳剛開始奶水不夠,得等慢慢恢復一點才會多起來,給女兒就只能母乳與奶粉摻著喂。奶粉不好純涼著喝,小耳便讓婆婆將奶粉在奶瓶化開後放到裝熱水的小鍋子裡頭熱一會兒,隔水加熱。
奶粉是不燙了,但用來加熱的水肯定是剛燒出來的。婆婆之前就怕這水燙到活蹦亂跳的外孫,每次都注意放得高高的,離外孫遠遠的。
誰能想到,還是出了事。
可能是大人們尤其外婆每天強調他一定要遠離那個小鍋子,反而激起了小孩兒的好奇心——反正讓他做什麼,他不一定做。不讓他幹什麼,他一定干!
他外婆本來是要推著小孫女隨便在房間裡轉一轉,她也疲憊一天了。正好推小孫女到熱奶瓶的小鍋子下頭,那頭兒媳突然「啊啊啊」大叫,似乎是自己打算下床,不小心閃了腰。老太太一聽忙放下手中的一切趕過去看是怎麼了。
小姑娘躺嬰兒床里,小男孩兒鬼鬼祟祟地圍上來——怕小孩兒傷到嬰兒,大人們平時很少讓他靠近妹妹。
他探頭看了一會兒,很快覺得沒意思了,便打量起「禁區」——熱奶粉的小鍋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他看自己外婆還沒趕過來,便躡手躡腳地拿到廚房擀麵杖,想試著把小鍋子挑下來。
這一挑,就出了大事。
那鍋子裡頭除了奶瓶,還有熱烘烘的熱水,一下就被挑翻,濺了幾滴到小妹妹臉上。
小姑娘當下腿一蹬,哇哇大哭起來。這可忙壞了老太太,剛顧完這頭,就顧不上那頭。
婆婆忙著去抱小孫女,小耳也著急,頂著剛閃到的腰就要起來看女兒,又疼得大叫一聲。總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太太忙得是焦頭爛額。
而那小男孩兒呢?無辜眨眨眼,還奇怪大人們究竟怎麼了。
所幸那鍋子就算翻了也沒全扣在嬰兒臉上,所幸鍋子裡的水早不至於那麼燙了。不過嬰兒皮膚確實嫩一些,紅紅的看著挺嚴重。
小耳心疼極了,想想小外甥來的這段時間鬧出的事情,她直接給老公反應:能不能讓姑姐來接走孩子?
這下,姑姐肯定不樂意。而且讓他們意外的是,老太太也不樂意了。
「都是小孩兒,又不是故意的……」婆婆居然想替小男娃「開脫」,還想留著他。
老公終於沉不住氣了,念叨起來外甥打碎過什麼東西,吵過多少次鄰居,打擾的一家子都睡不好,他老婆小耳還正在關鍵的恢復時候。說到最後,老太太還是不願意送走外孫,這當丈夫的終於怒了:「那你到底是來照顧誰的?」
老太太委屈,甚至有些哭出聲來。她說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外孫也是小孩子要照顧,尤其……是個兒子。
小耳聽到這裡,才終於發話,語氣中儘是無奈:「媽,你去你女兒家吧,當我求你,不用來照顧我了。」
03
故事的最後,丈夫和自己姐姐確實經歷了一點小不愉快,但這都是後話。筆者主要想評論兩點。
一:小耳確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比如,她最後說出的那句話——求婆婆別來管她。這讓誰聽都是氣話,還帶點「不知感恩」在裡頭——拋開小男孩兒不說,這婆婆照顧得絕對盡心盡力。
雖然,老太太依舊出了問題。
二:婆婆不算是「惡婆婆」,她女兒算跟她「一脈相承」了
這母女倆共同點——第一胎女兒,在能生的情況下一定要第二胎拼個兒子。
這點小耳當初還認為婆婆不至於是這樣的人,婆婆是被迫的。可如果老太太不這麼想,她女兒又跟誰學來的呢?反正,姑姐後來多少有點「顯擺兒子」的意思。
姑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認為親媽給自己帶孩子理所應當。確實不能說老太太帶孩子還得看是兒子生的還是女兒生的,只是凡事有輕重緩急之分。小耳剛生完孩子,虛弱更沒經驗,她姑姐呢?小兒子都四歲了,還寵著慣著不想送去幼兒園「受苦」。這一對比,誰輕誰重便看出來了。
你身邊有姑姐這樣「沒眼色」的親戚嗎?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