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小耳婚後認為自己絕對是個幸運姑娘,婆家無論姑姐還是婆婆,接觸起來發現都挺好,一點兒也沒有「拿捏兒媳/弟媳」的心思。她真是幸運極了!
這份快樂,也只持續到她坐月子了。
她剛生完那會兒,小外甥剛好才四歲。他其實是二胎政策開放後才來的。
姑姐可能是按照家族「慣性」多生一個孩子。
生就生吧,養就養吧,反正是姑姐自己的事情。可矛盾點就在於,姑姐似乎並不清楚這是她自己的事情。
小耳剛生完女兒,正是月子裡的虛弱時期,婆婆自然趕著要來照顧坐月子的兒媳。這時,姑姐的兒子也只有四歲多一點。
四歲小孩兒,不至於像小嬰兒時期吃喝拉撒都離不開人,但上學也確實有些早了,頂多幼兒園——這小外甥甚至沒被捨得送去幼兒園過。據說姑姐本來是要讓自己親媽來看孩子到小學的,奈何小耳生產,老太太便先緊著兒媳照顧了。
姑姐接下來這一招就特別有意思——她直接將小兒子扔弟弟弟媳家來了!
一開始,自然沒人好意思拒絕。小孩兒放這兒就放這兒吧,可能姑姐也要忙著找工作,顧不上兒子。可「寄養」生活過了一周,小耳發現不對勁了:她姑姐好像並沒有把孩子接走的意思?
小耳正是剛開始恢復身體的時候,婆婆忙前忙後地照料這個兒媳,還得顧得上才出生的孫女。這些已經夠老太太頭疼的了,卻還多了個「小累贅」——她的小外孫。
這小孩兒又不去幼兒園,每天嘰嘰喳喳的,就是喜歡「製造聲音」。或者時不時因為玩耍打碎自己舅舅家的東西啦,或者莫名其妙吱哩哇啦大叫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啦,更別提他常常攪和的奶奶顧這頭便顧不上那頭。反正尋常小孩兒的怕生人,怕陌生環境,他是一點兒都沒有。
不但如此,小耳還常常從小孩兒嘴裡聽到諸如「媽媽最愛的是我」「媽媽只有我一個寶貝」這樣的話。她逗小孩兒似的問:「那你不是還有一個姐姐?」這小孩兒卻只癟癟嘴,很不以為然的樣子:「姐姐只是姐姐,又不是哥哥。」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小男孩兒自己不一定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大機率是從周圍人與環境學來的這句話,反正肯定不是在她家學會的。
答案顯而易見。究竟是誰教會孩子這種思想的,不言而喻。
平時雞飛狗跳的,反正不利於小耳靜養。不過這也算了,畢竟那還是小孩兒。真正壓垮她的是另外一件事。
別看小耳生孩子早,年輕按理恢復快,但畢竟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這姑娘虛弱極了,剛生完那兩天只能跟重病似的躺在床上,說話都費勁。查又查不出來問題,只能聯想到這姑娘大概打小身體就不好吧。
熬到出院回家坐月子。小耳也希望自己早點恢復,她搜羅了好多有利於恢復的小鍛鍊或小技巧,都照著做。婆婆自然也希望她快點好起來,鞍前馬後地照料一大一小,這次,卻被另一個「小」搞出了岔子。
小耳剛開始奶水不夠,得等慢慢恢復一點才會多起來,給女兒就只能母乳與奶粉摻著喂。奶粉不好純涼著喝,小耳便讓婆婆將奶粉在奶瓶化開後放到裝熱水的小鍋子裡頭熱一會兒,隔水加熱。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