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婆婆跟公公生活的這些年,一直都是公公在照顧她、遷就她,所以養成了她好吃懶做的性格,這種性格隨著她來到了兒子家裡,承接這種表現的人就變成了白女士。
白女士白天要去公司上班,臨走前要給她留好早餐,晚上回來還要按照她的要求做她愛吃的飯,光是工作就已經要讓白女士焦頭爛額,伺候婆婆更是加重了這種煩躁,白女士覺得自己的情緒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人的躁鬱值一旦累加,就像一顆隨時都會被引燃的炸彈,只要有一點火星就足以吞噬周圍的一切。
婆婆搬來後的第五天,在婆婆再一次數落白女士沒有給她帶她愛吃的食物時,白天因為工作失誤被上司批評的白女士終於爆發了,她站起來直直地盯著坐在她對面的婆婆,一字一句咬牙道:「我受夠了!今天我們倆,必須要走一個,既然你想在你兒子這待一輩子,那就我走,走了你愛吃什麼吃什麼,誰愛帶誰帶!」
職業女性自帶的利落感讓白女士在當天晚上就搬出了這個家,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沒再跟他們任何人說一句話。
桌上的飯菜還在散發著熱氣,應先生放下手裡的筷子,失望地看了一眼對面還在發愣的母親,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白女士離開家後,拒接應先生的電話,玩起了失蹤。
直到第三天才得知白女士已經帶孩子在外面租了房子。
應先生不想看到自己的家庭離散,所以後來又去了白女士租的房子裡,想讓她回家去。
白女士非常堅決,她看著丈夫,平靜道:「我不是不講道理的人,只是你媽在我生孩子之後做的事讓我沒法對她沒有看法,如果她現在能改變一下,我也可以不去計較,但顯然她做不到,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
應先生的臉上一片愁容。
妻子也理解丈夫的為難之處,便放緩了語調,「但你放心,我是不會離婚的,我要為孩子著想,只要她還在家裡一天,我就一天不回那個家,你可以隨時來看孩子。」
應先生聽懂了白女士的意思,也明白隔閡沒那麼容易消除,所以最終他把自己的母親送去了養老院,或許在那裡,她就能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會讓別人對她連同情都沒有了。
03
如果想得到豐碩的情感果實,就必須按時向人際關係這塊土壤里鬆土施肥、澆水灌溉,呵護種子茁壯成長,否則一切都是一場痴心妄想。
婆媳關係亦是如此。
一:經營婆媳關係,不能偷工減料。
友好婆媳關係的建立過程就好比是蓋一所新房子,所有你在施工過程中偷得懶、耍的滑,最後都會化作房屋因質量不佳坍塌時洶湧而來的磚塊,砸傷的只會是你本人。
不要覺得自己能騙過所有人,你做過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都會在別人心裡留下印記,這會是今後別人評判你的依據,直接且具體。
在該付出的時候沒有付出,在不該得到的時候又逼著別人去向你付出,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這麼無賴的事情,何況別人也不是傻瓜。
所以說,如果真的想在以後圖點什麼,比如兒媳婦的照顧或者幫助,那就在別人需要你的時候先給別人提供幫助,禮尚往來才是正道,只有真心才能換得真心。
二:有些婆婆的晚景淒涼,並不是因為兒媳不孝。
總有那麼一部分婆婆,很喜歡自我垂憐,覺得自己老了過得不好,就是兒媳婦得不對,她不孝順,順帶著兒子也不孝順了,然後感嘆命運不公。
不分析具體情況而憑著主觀臆斷隨便給別人下定論是一件非常自私的事情,它會讓被定義的那個人蒙受冤屈,甚至還不能辯解。
如果真到了那個境地,還請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夠做得足夠好,檢驗一下自己有沒有值得讓別人尊重的資格。
如果連自己都不敢去審視,那又哪來的底氣去責怪別人。
總之,婆婆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讓兒媳孝順的好婆婆,才能去評價兒媳到底孝不孝順,這個道理,任何時刻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