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婆婆每周歸來,不再牢騷滿腹,我給自己點了好幾個贊。
08
日子過得真快,一轉眼,小寶就三周歲了。
當初說好的,婆婆只幫我們帶到小寶上幼兒園。
小寶正式入園後,婆婆也收拾東西,準備回自己家。
「小芳啊,你以後得多處點朋友,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樣,你就不會家裡碎個碗也要說上八百遍。」
「要是跟爸吵架了,你別先理他,否則每次都得你先低頭。」
「你這肚子該減減了,回去後,跳跳廣場舞。」
「沒事兒,回來幫我做頓帶魚哈……」
「冬冬,你可真嘮叨,跟我婆婆似的。」
說完這句話,婆婆關上門就走了。
我沒送她,宋楠開車送的。
站在陽台上,看著她的背影消失在車庫,我忽然覺得整個家空蕩蕩的。
那天,幼兒園歸來的小寶,哭著找奶奶,眼淚吧嗒吧嗒的。
我又摟又抱又承諾買玩具,一切無果後,我也哭了:「我也要找奶奶,我也想奶奶啦。」
宋楠看著我們娘倆假戲真做,拿起電話就發視頻:「媽,您趕緊回來一趟吧,這場面我是hold不住了。」
婆婆卻立刻掛斷了。
我知道,她一定也哭了。
隨後的三四天裡,我們默契地沒有聯繫,怕一講電話就會哭。
畢竟,這在別人看來挺矯情的,我們在同城,開車也就四十分鐘,關鍵,我們還是婆媳。
09
又是周五。
我上午接到了婆婆的微信,就兩個字:約嗎?
我秒回三個字:必須的。
事實證明,將婆婆當親媽,此路難行,因為雙方都很難做到毫無芥蒂、無怨無悔;但是,將婆婆當朋友,卻是可行的,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相互幫助,一起成長。
或許,很多人會說,你這樣活的累嗎?
我想說,活著哪有不累的。
但,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為了更輕鬆的活著,為了家和萬事興嗎。
後記
這是立冬和婆婆的故事,分享出來,但不建議模仿。
因為家有千萬家,婆婆不同款,區別對待才是上上上策。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