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生之路》4對戀人4個結局,每一對都隱藏著愛情的啟示
在劇中,四對戀人四個結局,每一對都隱藏著愛情的啟示。
一、劉巧英與高大星
劉巧英是劉立本的大女兒。劉立本的三個女兒個個貌美如花,所不同的是老大巧英、老二巧珍沒上過學,老三巧玲卻是村裡少數幾個上了高中的女孩子。
劉巧英嫁給高大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後卻也過得開心自在。這其中,有一個村裡人共知的秘密。
高大星的父親高明樓是村長,劉巧英的父親劉立本是村裡的首富,兩人被稱作村裡的「大能人二能人」。在高明樓看來,與劉立本結成親家,能鞏固他在村裡的地位。在劉立本看來,村裡除了高明樓的大兒子高大星,誰還有資格娶他家的大女兒?兩人一拍即合。
而這透射出一個約定俗成的婚姻規則,即門當戶對。劉巧英與高大星跳過戀愛,直接結婚,婚後竟也過得和和美美,原因是兩人都認同這一觀念,搭夥過日子,不做他想。
如果不認同呢?
二、劉巧珍與馬栓
在原著中,馬栓是鄰村的一名生產隊長,黝黑、粗壯、樸實,大字不識,干農活是一把好手,做小買賣,也頗有一些經濟頭腦。馬栓請媒人向巧珍提親,巧珍對他無感。
巧珍沒上過學,對文化人充滿了欽羨。父親當年不肯送她讀書,她耿耿於懷了多年。
馬栓沒文化,是她看不中的原因之一。她期待的戀人,應該像高加林那樣,能寫會算,談吐斯文,而不是只會幹活就行了。
相同的條件,不同的結果,姐妹之間卻也無法複製,這是為什麼呢?只因在同一條地平線上,有人仰望,有人低首,每個人的預期不同,觀念不同。
在婚戀中,能打動對方的,首先是符合對方的預期。
在原著中,巧珍最後嫁給了馬栓,結局不幸福。在劇版中,馬栓是一名高考預選,連續三年止步的落榜生。馬栓對巧珍的單戀,將永無結果。
三、張克南與黃亞萍
「張克南」這個名字,作者在取名時是否有寓意呢?
小時候,黃亞萍在上海生活。後來,隨父親調動,幾經輾轉,高一那年定居陝北,成為張克南、高加林等人的同班同學。
張克南喜歡黃亞萍。畢業後,他進入商業系統,一路升遷,從一名倉管做到了門市部的副主任。黃亞萍在縣廣播站當了一名播音員。
對於張克南,黃亞萍談不上喜歡,也不反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張克南追得緊,想到兩家門當戶對,她也就默認了戀愛關係。
似乎,黃亞萍的情形和劉巧英一樣,其實不然。劉巧英是一副「就這樣」的心態。人一旦「就這樣了」,也就不做他想,心態是平實的,靜水深流,無波無瀾。黃亞萍是將就式的,一旦風起,馬上便吹皺了一池春水,若有憾焉。
而這是高加林當上記者,有了城鎮戶口後,黃亞萍對張克南反悔了的原因吧?
得知兒子被黃亞萍踢開,張克南的母親把高加林告了。高加林的工作是開後門弄來的,事發後,高加林被單位開除,黃亞萍與高加林的愛情無疾而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原本,黃亞萍打算和高加林一起調到南方。「克南」,是不是這個寓意呢?
關於婚戀,完美永遠是相對的。如果想要追求完美,那就只能永遠在路上,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黃亞萍就是這樣吧?
四、巧珍與高加林
高加林找巧珍提分手。對此,巧珍早有預感。
自己大字不識,高加林才華橫溢,她深知,高加林虎落平陽,落魄之際,她才配得上他。
儘管她非常愛他,對高加林滿含不舍,她還是說,「我希望你過上你想要的生活,我同意分手。」
分手,很多時候也許不是人心變了,而是條件變了。就如高加林給巧珍解釋矛盾的辯證法,說,「我坐在你的拖拉機上,拖拉機在開,我沒動吧?可是相對公路而言,我是動的。因為拖拉機載著我在跑。」
五、巧珍的困局
不欽羨他人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某個角度講,巧珍愛上的不全是高加林,而是他的才學,雖然高加林與他的才學不能嚴格意義上的分割。
有一句話說「你之所以仰視別人,往往是他站著,你蹲著。當你站起來,和他平視,你還會仰視、欽羨他嗎?」
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沒有寄托在對方的有上。巧珍與其崇拜有文化的人,不如加強學習,從頭開始,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文化的人。
這麼做,不論高加林是否跟她分手,她都是從容的、釋然的。人一旦能自立自強,就擁有了傲視一切的底氣。
在劇版里,巧珍的人設應是按照這個思路改編的吧?改編後的巧珍和高加林,最終走到了一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