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中,巧珍最後嫁給了馬栓,結局不幸福。在劇版中,馬栓是一名高考預選,連續三年止步的落榜生。馬栓對巧珍的單戀,將永無結果。
三、張克南與黃亞萍
「張克南」這個名字,作者在取名時是否有寓意呢?
小時候,黃亞萍在上海生活。後來,隨父親調動,幾經輾轉,高一那年定居陝北,成為張克南、高加林等人的同班同學。
張克南喜歡黃亞萍。畢業後,他進入商業系統,一路升遷,從一名倉管做到了門市部的副主任。黃亞萍在縣廣播站當了一名播音員。
對於張克南,黃亞萍談不上喜歡,也不反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張克南追得緊,想到兩家門當戶對,她也就默認了戀愛關係。
似乎,黃亞萍的情形和劉巧英一樣,其實不然。劉巧英是一副「就這樣」的心態。人一旦「就這樣了」,也就不做他想,心態是平實的,靜水深流,無波無瀾。黃亞萍是將就式的,一旦風起,馬上便吹皺了一池春水,若有憾焉。
而這是高加林當上記者,有了城鎮戶口後,黃亞萍對張克南反悔了的原因吧?
得知兒子被黃亞萍踢開,張克南的母親把高加林告了。高加林的工作是開後門弄來的,事發後,高加林被單位開除,黃亞萍與高加林的愛情無疾而終。
原本,黃亞萍打算和高加林一起調到南方。「克南」,是不是這個寓意呢?
關於婚戀,完美永遠是相對的。如果想要追求完美,那就只能永遠在路上,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黃亞萍就是這樣吧?
四、巧珍與高加林
高加林找巧珍提分手。對此,巧珍早有預感。
自己大字不識,高加林才華橫溢,她深知,高加林虎落平陽,落魄之際,她才配得上他。
儘管她非常愛他,對高加林滿含不舍,她還是說,「我希望你過上你想要的生活,我同意分手。」
分手,很多時候也許不是人心變了,而是條件變了。就如高加林給巧珍解釋矛盾的辯證法,說,「我坐在你的拖拉機上,拖拉機在開,我沒動吧?可是相對公路而言,我是動的。因為拖拉機載著我在跑。」
五、巧珍的困局
不欽羨他人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某個角度講,巧珍愛上的不全是高加林,而是他的才學,雖然高加林與他的才學不能嚴格意義上的分割。
有一句話說「你之所以仰視別人,往往是他站著,你蹲著。當你站起來,和他平視,你還會仰視、欽羨他嗎?」
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沒有寄托在對方的有上。巧珍與其崇拜有文化的人,不如加強學習,從頭開始,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文化的人。
這麼做,不論高加林是否跟她分手,她都是從容的、釋然的。人一旦能自立自強,就擁有了傲視一切的底氣。
在劇版里,巧珍的人設應是按照這個思路改編的吧?改編後的巧珍和高加林,最終走到了一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