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連婚宴的錢也要我給;兩個月的工資而已,誰讓你是妹妹
導語:
兄弟姐妹一脈相承,是你在這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但理論上應該是最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為何我們周圍有些兄弟姐妹感情確實很好,有些兄弟姐妹卻連陌生人都不如。究其原因,其實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很大的關係。圖網絡。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都走了,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來往了,真的是這樣嗎?」關於這個問題,下方有一個高贊回答,大概的意思是:「兄弟姐妹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決定的。因為大部分父母會根據個人喜好、世俗觀念和利益得失,來區別對待自己的孩子們,厚此薄彼,最終影響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
深以為然,不過因為父母的不公平對待,兄弟姐妹生出嫌隙,不僅僅是表現在父母離世之後。父母在世的時候,在父母的養老問題上,就會體現出來。村裡的張翠芳老人,就是因為重男輕女,導致晚年生活不好過。也不知道她後不後悔,只是嘴裡一直念叨著女兒的名字。
王娟的人生:
王娟是張翠芳的女兒,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但王娟小時候,並不知道這些。等她有點懂事了,面對爸媽對自己和哥哥的區別待遇,也曾問過爸媽。但媽媽先是否認,後來表示區別不太大,等到王娟長大懂事,徹底蒙不過去了,才承認兒子和女兒的待遇確實不同。
但張翠芳說:「閨女,以後爸媽是要跟著你哥哥養老的,所以現在對你哥哥更好一點,理所應當。」王娟當時相信了,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這句話的背後,是爸媽希望她為哥哥付出所有。王娟知道這一點,是在考上大學那一年,爸媽死活不同意她去繼續念書,讓她考慮一下家裡的經濟條件。
可事實上,沒能考上大學的哥哥,爸媽花了大錢,讓他去技術學校。而到了自己身上,明明考上了,還不讓念。張翠芳還強調王娟應該懂事,趕緊去打工賺錢貼補家用。王娟回想自己以前的生活,徹底明白,爸媽對自己的愛,不是所謂的比哥哥稍微少一點,而是天壤之別。簡單一點來說,自己的爸媽,重男輕女。
王娟頂住了壓力,和爸媽吵了一架,在老師的幫助下,辦理了助學貸款。為了賺生活費,她提前到了大學所在的城市。大學四年,她沒從家裡要到過一毛錢,每次和家裡聯繫,都是各種指責,說她不懂事。
王娟很努力,她把所有時間和心思都花在學習和努力賺錢上面。最後她順利畢業,並且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她以為自己的優秀,足以讓爸媽改變兒子就一定比女兒好的觀念。但她錯了,王娟的優秀,只能讓重男輕女的父母更加惦記她的錢。
王娟很無奈,但畢竟是自己的爸媽,生養了自己,她能力範圍之內,也算有求必應,只是不願意回家了。以前念書的時候,不敢回家是為了省錢,因為自己沒有錢。現在工作了,有錢了,還是不敢回家,也是為了省錢,不過卻是為了避免爸媽當面為自己要更多的錢。
畢業3年的時候,王娟爸爸去世了,在這之前,住院的一切開銷都是王娟一個人承擔。自己的父親,王娟不是不願意承擔這筆開銷,她傷心的是即使自己這麼付出,媽媽的眼裡依然只有弟弟。張翠芳幫兒子找藉口,即使可笑,她的語氣也是理直氣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爸爸去世之後,王娟更不願意回去了,因為她花光了之前工作的積蓄。但前幾天,她又接到了張翠芳的電話,哥哥要結婚,她這個親妹妹必須回去。王娟苦笑不已,張翠芳在電話里各種打溫情牌,說王娟哥哥一把年紀了,好不容易能結婚,王娟作為妹妹,怎麼忍心不幫忙。
王娟最終還是被張翠芳說服了,她心軟了,又打了一筆錢回去。並且在婚禮前幾天趕了回去,她當時沒有想到,這次回去,會是她決定除非必要,否則不會再回來的導火線。王娟回去後,發現沒人有當她是一回事,包括媽媽和哥哥。王娟雖然不開心,但大喜的日子,她也沒多說什麼,該做的事情,她都做了。
她本來以為不會再發生什麼麼蛾子,結果婚禮剛結束,張翠芳忽然來找她,讓她去結帳。王娟目瞪口呆,她表示之前給過一筆錢,難道還不夠酒席結帳嗎?再說了,即使都用光了,今天婚禮收來的禮金,難道還不夠結帳嗎?
結果張翠芳說:「你哥不容易,收來的這點錢還要留著過日子。你是他的親妹妹,你不幫忙誰幫忙。你有本事,一年十幾萬的收入,酒席錢也就你幾個月的工資而已,幫一下怎麼就不行了。」見王娟不置可否,張翠芳怒了,說:「你要是不答應,你就別喊我媽,我就當沒你這個女兒。」
在張翠芳的咒罵中,王娟離開了,無比堅決。後來她每個月都會給張翠芳轉帳一定金額的生活費,但死活不接電話,也不再回來。有人和王娟說,張翠芳到處說王娟的絕情傷了一個母親的心。張翠芳不認為自己一直以來的行為是偏心,她說我要是重男輕女,我怎麼會讓王娟念書呢?
「我只是覺得女兒比兒子有出息,既然女兒有能力,那幫哥哥一把為啥不行。王娟幫了哥哥,讓哥哥也過上好日子,這樣做父母的才能安心。」張翠芳理直氣壯,她沒有意識到,王娟的上學機會是靠自己的堅持換來的,王娟的有出息,也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她沒有義務養著一個啃老的哥哥。
被父母偏愛的孩子,通常會被寵到四肢不勤以及變成白眼狼。王娟的哥哥就是這樣,在張翠芳年齡上去之後,對母親並沒有多少好臉色,要不是他知道張翠芳還能收到王娟的生活費,估計張翠芳的日子更加不好過。但即使如此,張翠芳的晚年生活也很淒涼。
結語:
網上有一句話,很扎心,卻是事實:「你現在的生活,也許不是你想要的,但絕對是你自找的。」深以為然,世間萬物,皆是因果,我們每一個人,現在的處境,是好是壞,都是當初我們自己的言行和選擇帶來的結果。文中的張翠芳和王娟,就是如此。王娟因為顧念親情,一次次失望後,依然不死心,縱容了母親,最後導致自己「人財兩空」,還寒了心。
而張翠芳選擇偏愛兒子,把女兒當成了讓兒子過上好日子的工具,最後導致女兒放棄了這段親情。我們可以說身為父母,一碗水端平太難,但選擇過分偏愛,最後導致的結果,肯定是要自己承受的。希望我們都能遇上公平的父母,也要成為公平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