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
一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由於自身知識不足,有時也會聽取專家意見,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可現實卻喜歡給人當頭一棒,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專家」突然蹦出來,像是埋伏已久一般,只為給別人一個痛擊,把他打趴下。
這不,前腳剛剛有專家建議大家每天少喝一杯咖啡,省下的錢拿來當養老金,被網友一頓怒懟後,又有專家跳了出來。
日前,有一位名叫張捷的專家出來說話了,他說國家給了農民土地,農民就應該交公糧,就像你租了別人房子,你就要交房租一樣。所以,張捷建議國家應該重新對農業稅進行合理徵收。
合理這個詞用得就很有學問,我不知道什麼叫合理,但我可以猜到這位專家應該是一天都沒做過農活,不然他不可能不知道農民的艱辛。農民種田掙那麼點錢容易嗎?如果他做過農民,也許就不會這樣說了。
張捷還說,國家給了農民責任田,農民就應該履行交稅的義務。
可能這位專家不知道,現在種田本來就沒有太大利潤,你現在又建議重新徵收農業稅,那最後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種田呢?
這邊一波未平,那邊一波又起。
一位叫王虹的專家又站出來發言了,她說大學生們眼光不要太局限,上大學是為了更好地建設家鄉而不是逃離家鄉,所以大家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大城市,可以選擇回農村。
說得很好,感人肺腑,那我們來看看這位專家是怎麼實踐的,有沒有帶頭回農村?
當然沒有,看她的各種身份頭銜就知道了: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請問,王教授這麼有想法,當年自己又是出於什麼考慮留在了學校,沒有下基層建設農村呢?
請問,王教授這麼想回農村,為什麼不帶頭下鄉建設家鄉呢?
一邊建議大學生回農村建設家鄉,一邊又建議重新徵收農業稅。這兩件事放在一起,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我們確實不該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別人,但當這些事放在一起,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
02
早期,有專家聽說我國經濟遇到難題時,馬上桌子一拍,由心底生出一股雄心壯志,想到了一條看似「完美」的答案:
「讓大學生付費上班,企業加強培訓,讓大學生付費獲得的經驗物超所值。這樣大學生就業了,企業也渡過難關了。」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