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宇曾說,對費曼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
因為父親從小就對自己很嚴格,所以他一直希望和兒子的關係能既像父子又像哥們。
從小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老來得子的吳鎮宇生怕自己等不到費曼長大,為了能讓兒子儘快成長,他對費曼的教育格外用心。
在綜藝里,別的孩子都是輕輕鬆鬆下山,費曼需要自己提著行李下山;
費曼意外落水後,吳鎮宇沒有第一時間衝上去安慰孩子,一路上還不停地教育他:
「為什麼受傷了不回家?」
「你媽媽見到,你就慘了。」
「你今天很好地示範給所有的中國小朋友看,什麼叫危險。」
面對費曼受傷,吳鎮宇不是不心疼,但他更希望對於這種突發的狀況,兒子能自己面對,這樣才能記憶深刻。
吳鎮宇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被主持人問到:
你這樣一直「黑兒子」不怕影響到他脆弱的心靈嗎?
吳鎮宇解釋道:「現在學校有很多語言暴力,但他現在應該不怕了,他老爸已經把他訓練到能夠承受得了了。」
吳鎮宇從小和兒子費曼的這種相處方式,其實是在鍛鍊費曼的心理承受能力,而這種鍛鍊對於小孩子來說十分重要。
現在這個社會,寵溺孩子的家長越來越多,這也造成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差,有些孩子甚至被老師批評幾句都會想不開。只有父母從小就把孩子的內心鍛鍊得足夠強大,孩子才會更有力量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言傳身教
帶孩子做有意義的事情
費曼8歲時,吳鎮宇曾帶著他飛到孟加拉,讓他體驗在逆境中生活。
吳鎮宇和費曼跟隨慈善團隊走進了孟加拉落後醫院和鄉村家庭,探訪當地患有眼疾的初生嬰兒和失明小朋友。
向來注重身教的吳鎮宇,相信讀萬里書不如走萬里路,於是他稱假期帶著兒子去看另一個世界。
「父在做,子在看。如果父母願意幫助別人,做有意義的事,小朋友一定會明白及學習的。而且我一直覺得,能在艱難環境中生存的人,擁有最強的生命力……我希望費曼見識落後地區人性的光明一面,從中學會獨立,並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在大多數家庭里,父親都扮演了一種不苟言笑,性格嚴肅的角色。在育兒這件事上,做的更多的還是媽媽。
但對於孩子來說,父親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父親是幫孩子指向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親的引導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孩子能夠從父愛中找到方向感和力量感。
你家孩子和爸爸相處得怎樣?平時有哪些好玩的事呢?點個在看,評論區分享一下~希望所有父親都不會缺席孩子的成長,陪伴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