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噩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在4月4號那天,有4個年輕人失去了生命。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有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工作,相同的心境,就是從美麗的海拔1440米的玻璃棧道上跳下去。他們成功了。儘管其中唯一一個女孩子被保安強行攔住,卻因為喝了毒藥,依然離世。
他們得償所願,在這個細雨紛紛的清明節結束了精神痛苦,卻給人間留下無數嘆息、疑問。為什麼?他們四人中最小的才22歲,最大的也才34歲,都處在人生最好的年華,怎麼會想不開呢?我翻遍了留言,想找一找有沒有認識他們的人留下蛛絲馬跡。結果很多網友說,他們四個人應該是從網上一些群里約好來這裡自殺的。這些群大概就是一些對生活和生命極其悲觀的人聚到一起,討論怎樣離開人世。就比如有專門的單身群,不結婚不生子的群……
我有些震驚,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悲戚的角落,讓所有負能量長出的藤蔓纏繞每個人,他們聚到一起互相吸取的勇氣只是想到一個好辦法,離開人世。有一個曾因兒子自殺,而臥底多個自殺群的父親證實了有這種群。他說像這樣一起服毒藥,再一起跳崖是典型的「網絡約死」。
可能人生最後一場約會,不允許有人失約,所以才要先喝毒藥,再跳崖吧。無可避免地想起梅艷芳和張國榮的《胭脂扣》。梅艷芳和張國榮飾演一對情侶,兩個人一個是風塵女,一個是十二少,兩人的愛情不被世俗所祝福。梅艷芳和張國榮約好一起吞食鴉片殉情,結果梅艷芳死了,張國榮卻沒勇氣自殺。此後梅艷芳流連這個世界,不肯離去,經年累月尋找張國榮,她恨他背情棄義……
看電影時竟不知道應該站在梅艷芳一邊,痛罵張國榮膽小好,還是站在張國榮一邊,勸他惜命好。此時再看跳崖的4人,雖然天南地北,互不相識,卻有著莫名的悲壯。在商討的過程,在決定的剎那,在服下毒藥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真的不能理解,生活有多難才會這麼決絕,連張家界的美景,那麼多旅遊人士的歡聲笑語也不能動搖他們半分。
網友們說,可能是抑鬱,或者欠債了,或者生活壓力太大了。我認真思索了這個問題,發現除了他們自身生活不順遂,可能引發心理或生理的原因外,網絡也要負很大責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比如,原生家庭差,自小缺愛,學業不好,感情受挫,離婚,賺不到錢,或者被騙光財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但是想一想美好的事情,或者挺一挺就過去了。那為什麼有些人始終走不出陰霾,反而愈演愈烈?深層次原因跟網絡發達影響內心有關。比如,如果沒有網絡,我過著每個月賺三千塊錢的生活,身邊的人都一樣,大家都是窮開心也沒啥。但是網絡發達,信息爆炸,我會看到有人住豪宅,坐豪車,去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旅遊,吃我從來沒有吃過的帝王蟹……
還有像鲶魚這樣炫富,侮辱、瞧不起我的人。我心裡的落差會有多大呀!都說人生而平等,那為啥我不能有這些?這種壓力無形之間讓我再也不能輕鬆快樂了,仿佛眼前的每一種生活都不是享受,反而是遭罪。再說,我本來心情就不好了,然後我刷視頻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評論了,點贊了,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想。然後,這個視頻平台發現我對這種內容感興趣,就頻繁給我推薦這些。前段時間,香港發生了蔡天鳳案,有網友反應,不知道是手機壞了,還是世界崩塌了,怎麼連著好幾天都刷到殺妻案,不是這裡的,就是那裡的,還有國外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這種情況下,心裡正常的人看過就算了,可是本來就消極生活的人會不會越看越消極?我一直想,這些對生活失望的人是怎麼找到一起去加群的,大概也是網上活動軌跡多了,就碰到了吧。所以說,網絡毀人的力量是不是很恐怖?不知不覺中,我們每個人都深受影響,是不是不寒而慄?有網友說,還是斷網吧。那肯定不行,網絡是把雙刃劍,它給生活帶來了質的飛越,它促進經濟、文化發展,讓物質和精神世界都更上了一層樓!那應該怎麼辦?其實,如果你跳出網絡的圈子,冷靜地看待它,會發現,網絡就是一個工具,一個讓人類生活更便攜的工具而已。然而,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被網絡帶著走,變成了網絡的奴僕。
一天不刷它不行,刷它刷得睡不著。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不是被網絡裹挾,而是被遊戲,本質是一樣的。本來應該是工具的東西,卻成了我們的主人,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世界觀。事實上,人們無論把網絡當成消遣工具還是獲取信息的工具,都應該掌控網絡。(1)時刻警惕自己沉溺於網際網路。當自己看手機時間過長,或者影響了心情,應該及時抽離網絡。去吃點美食;在雨夜聽雨;在月光下聽一本書;清晨聽一聽小鳥的叫聲;午後約朋友聊聊天,出去走一走……這些都可以讓心境開闊起來。(2)刷手機的時候儘量不長時間看推薦的內容。自己去「發現」、「熱點」之類的頻道找一找不同的內容。
當你發現已經連看幾個相同類型的視頻或文章的時候,就該轉去別的頻道或平台,或者取消個性化推薦。拒絕讓機器猜中我們的喜好,沒完沒了地「綁架」我們,這樣我們會被網絡潛移默化地影響。(3)強迫自己離開信息繭房。機器能猜中我們的喜好,是因為我們一直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如果你感興趣的內容多一些,它自然會推薦更多的話題。可以自己有意識地去搜一搜沒看過的內容,比如天天看婆媳關係的人,也去搜一搜寵物,或者養花。
我們忽略的那些內容也可能很精彩,網際網路上也要多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這樣會逐漸改變機器對我們喜好的猜測。最後,呼籲各大信息平台,多一些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只以「賺錢」為導向,多開發有利於人身心健康的「個性化推薦」。比如一個人經常查「自殺方法」,看陰暗類型的影視劇,那麼應該儘量推薦一些輕鬆搞笑,治癒系的內容給他看。有時候一個決定只是一念之差,哪怕有一縷陽光肯牽引他,說不定就能救他一命。想想那些群,如果有人能給他們指條明路,是否能挽救一些人?企業應該有善念,有社會責任感,社會才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