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哥哥幫弟弟是理所應當」「那也不能用我的婚前財產來幫忙」
從小學的時候就聽過「曹植七步詩」的故事了,古語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兩個人既然有血緣關係,又是同一父母所生,那就是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最親近的人。
不管對方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應該互幫互助才對,然而就算是親人之間,幫助也是有限的,尤其是長大之後,各自成家,兩個人要是互相幫助,牽扯到的就不只是單純的兩個人了,而是兩個小家庭。
結婚之後,很多夫妻會因為幫扶各自的親人而產生矛盾,追其原因,無非都是為了各自的私心,如果男方家裡有人遇到難處,男方肯定想要拼盡全力地幫助對方。而女方會相對冷靜,可能會因為想到自己的經濟條件也有限而覺得得適當幫助就好,將心比心。不管是哪一家攤上事,那心裡都不好受,肯定多多少少也是要幫的。
如果主動幫,做什麼都心甘情願,借多少錢心裡都不會酸,但是如果是父母的意思,是父母的要求,甚至是父母逼迫的,那性質就不一樣了,結果也不一樣。
方琳拒絕了婆婆的要求,雖然鄒強是鄒明的親弟弟,但是她絕對不允許婆婆逾越,原本這二十萬就是方琳婚前攢的錢,現在讓她拿出來幫小叔子,方琳肯定心裡不舒服。不過,她也不是不願意,只是之前方琳和鄒明兩個人的年底分紅已經借出去了,足足有十萬塊錢,現在,婆婆還要他們幫,甚至打起了她婚前財產的主意,那方琳自然是不能容忍了。
誰都知道,婚前財產對於女人來說很重要,既然是婚前財產,那就是屬於個人的,其餘的人都沒有支配權,現在婆婆想逼迫著方琳,讓她把錢拿出來,那方琳肯定拒絕。況且,方琳覺得自己對小叔子已經足夠忍讓了,這十萬塊錢拿出去已經是看在鄒明的面子上,方琳已然是重情義了,可婆婆還不知足。
方琳和鄒明結婚七年了,兩個人的感情一直都還不錯,他們的夫妻感情好,但是方琳和婆婆的感情卻不好,兩個人是彼此看不起的。
在婆婆心裡,她心中的準兒媳婦一定要是一個賢惠、端莊大方,會幹家務、會做飯的女人,然而方琳的出身好,自己在家務上自然是達不到婆婆滿意的程度。之前,方琳也虛心學過,然而,婆婆就是覺得她嬌生慣養,心裡對她是十足的嫌棄。
在方琳心裡,若是婆婆思想封建,只是單純地計較自己不會做家務,做事不利索,那方琳也不願意跟婆婆計較,讓她有意見的是婆婆對自己的丈夫,和對小叔子那完全是不一樣的態度。自己的丈夫可以因為婆婆是母親而不追究,也不問為什麼,可方琳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鄒強和鄒明都是婆婆的兒子,待遇卻截然不同,當初公公去世之後,婆婆為了讓小叔子上學,就讓鄒明輟學出去工作。在家裡,鄒明是老大,要承擔家裡所有的家務,每到了農忙的季節,鄒明就在地里忙活,鄒強卻天天跑出去玩,婆婆從來都不管。就算是這樣,婆婆還覺得是鄒強吃虧,因為他享受父愛的時間短,長大了,鄒明在外面掙的錢,一半也都分給家裡,而那些錢多半都進了鄒強的口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說起當初方琳和鄒明結婚,方琳就更生氣了,婆婆看不上方琳,自然是連錢都不願意出,所以彩禮拿了個一萬一意思一下就得了,方琳真心喜歡鄒明,自然也不希望因為彩禮談崩,就勉強答應。
她只希望自己的婚禮能夠如自己所想,可婆婆卻不想滿足方琳,還跟方琳留下這樣的話:「我們就出這些,多了沒有,你想要什麼樣的婚禮我們不知道,你想要的就自己辦,錢你出我們不。」
就這樣,一萬多的彩禮還不夠方琳自己家操持婚禮的,最後親朋好友隨的份子錢,還都被婆婆占了去,偷偷留給了小叔子。每到逢年過節回去的時候,看著婆婆對鄒明的態度,再比較婆婆對小叔子的態度,方琳的氣就不打一處來,覺得鄒明的這聲「媽」真委屈。
不過,平時她跟婆婆不住在一起,也就回到老家的時候生氣,日常生活中也倒還好,可這讓她著急的是,如今小叔子也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因為婆婆的嬌縱,小叔子不學無術,專科畢業,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不說,畢業工作之後還找不到工作。
後來,工作都是鄒明幫忙找的,而小叔子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十分不著調,這畢業快一年了,每次工作都沒有超過兩個月,一點錢都沒攢下,現在還有了女朋友,想結婚,買房買車。
婆婆盤算得好,婆婆把所有的指望都放在了鄒明身上,還跟兒子說:「你是哥哥,幫弟弟是理所應當的,現在你媽我已經不能動了,就指望你了,要是你都不幫,那你弟弟就只能了打光棍了。」
鄒明心軟,在跟方琳的商量下,兩個人拿出了今年的分紅,十萬塊錢給弟弟買房子,
可婆婆嫌少,不依不饒,還打起方琳婚前財產的主意來,這不她就直接跟方琳說:「鄒明是哥哥,幫弟弟是理所應當,你是嫂子,都說長嫂如母,更應該以幫助弟弟為重,那二十萬的婚前財產就留給我小兒子吧。」
聽到這話,方琳不禁笑起來,她說:「那也不能用我的婚前財產來幫忙吧,婚前財產是我自己攢的,與你有什麼關係,我憑什麼聽你的?如果平時你不偏心,我對小叔子沒有意見,幫幫他也不是不可以,可是現在,我為什麼幫,幫小叔子這錢就拿不回來了,我的婚前財產為什麼要便宜了你們?」
一句話就把婆婆的話堵死了,方琳不打算幫,也不想幫,畢竟她也不是那種吃了虧就往肚子裡咽的性格。
《延禧攻略》里有這樣一句台詞:「你一味地忍讓,只會讓別人覺得你很懦弱。你的過分善良,別人就會利用你的軟肋,得寸進尺。」
親人之間互幫互助的確是應該的,但是幫歸幫,卻不能一味地聽從對方,讓對方覺得自己懦弱,不管是借錢還是在其他的問題上,如果自己一直都幫襯對方,還不計回報,那最後吃虧的一定是自己。你不僅損失了財產,別人還會覺得理所應當,既不會珍惜你的付出,還會變本加厲地找你要錢,讓你辦事,最後的結果可不是得不償失嗎?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不管是在親人之間還是朋友之間,當你付出得太多了,對方就會把這一切都當成理所當然,而他們越發地在你面前放肆,你自己所做的一切,相當於零。
所以,這就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凡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需要有分寸感,要有限度才好。
即便是有血緣關係,那也不能衝動做事,更不能一味地慣著對方的壞毛病,應該要遵循自己的本心才好,有原則有底線,既不讓對方寒了心,也不能讓自己受了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