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鎮宇的諷刺和劉青雲的真誠帶走了金像獎的「囂張」
第41屆金像獎已經落幕,鄭秀文奪得最佳男主角,劉青雲包攬三項大獎。
可以說,今年金像獎的最大看點是鄭秀文,第三次被封為皇后,如願以償。
跟隨港片的觀眾歡呼、吶喊、祝賀。劉德華在給鄭秀文頒獎時大方承認:「鄭秀文,我對你無話可說。我想告訴你,我愛你。」
當然,這是頒獎典禮上的終極時刻。劉德華和鄭秀文不禁讓人又做夢了《瘦身男女》《盲探》。
這一令人感動且令人回味的執行背後,可見金像獎為了博得更多關注而拚命討好、製造噱頭。
因為今天的金像獎已經「無人問津」很久了。作為華語電影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只剩下一批1990年代的電影人撐腰,承載著至高無上的榮譽。
1.不完整的事實
吳鎮宇將最佳男演員獎頒給劉青雲說:「香港電影業沒有好轉,是因為劉和黃還在演戲。」
劉青雲在領獎時說:「掌聲和噓聲總比沉默好。」
這兩句話很好,但是字裡行間表達出來的港片壓抑,可以說是打臉了。
可以說,電影行業的失敗是近幾十年來的通病。吳鎮宇開啟「吐槽模式」,表示劉和黃(劉青雲和黃某某)還在動,意思是老一輩的職業生涯一片光明,年輕球員登頂的機會並不多。
沒錯,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世界,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以香港電影業為例。70年代有李小龍、回冠文、莉迪亞Lymia等代表人物;80年代以來,成龍大紅,周潤發出色,劉德華、梁朝偉、劉青雲等開始嶄露頭角。
90年代也是周星馳的黃金歲月。張曼玉、林青霞、王祖賢等香港女神的形象至今仍深深植根於國人心中。
有那麼多很厲害的名字,但是篇幅不夠寫。
進入21世紀的香港電影界,有哪些新面孔?拍完照,還有幾個「老」。
內地娛樂圈就沒有老人嗎?90年代代表演員李幼斌、陳寶國、王志文等人,為老少咸宜演配角!
他們是否主動「離開」了?因為獨特的新品太多了,並不總是需要「大力扶持」。
「王志文」可以繼續運動,享受生活。他們不需要背負「港片榮譽」的角色,他們只是內地娛樂圈的一份子。
劉青雲說:「掌聲和吶喊勝過沉默。」事實上,他表示,近年大眾對港片的評價,既有《無雙》《怒火·重案》等難得一見的好片,也有不少爛片。
《你好,李煥英》
但不管是好是新,都說明至少還有一部分人在關注港片。最壞的情況是沒有人談論你的香港電影好還是新。
2、內地不需要港片了
內地不需要港片,不是說不需要看港片,而是從資本的角度來說,不需要借鑑港片。
我們需要澄清一點:參加金像獎的條件很多,包括「導演必須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至少有一家製作公司是香港合法企業」、「至少有六名員工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三個條件,其中兩個必須滿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比如章子怡就在《2046》中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該片的導演王家衛是香港人,影片的製作公司是澤東電影公司。
澤東影業公司由王家衛、劉鎮偉於1992年創立,由香港企業家全資擁有。
不用看工人的家鄉,因為《2046》已經滿足兩個條件。
後來章子怡又憑藉《一代宗師》再次獲得金像獎,同樣的原因,因為王家衛又是導演了。
電影《如果·愛》為周迅、電影導演陳可辛及陳可辛攝製組在香港獲得金獎。無論生產它的公司是什麼,都可以參與。
讓周冬雨獲得第39屆金像獎的,由曾國祥(曾志偉之子)執導,陳可辛在香港的公司投資。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影后是內地女演員劉亞瑟。她主演了電影《智齒》,該片由來自澳門的鄭寶瑞導演。
不過,《智齒》的製作公司之一的太陽娛樂影業是一家港資公司,其老闆就是被捕的洗米華。
不過在第40屆金像獎上,內地女演員劉亞瑟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而這次在第41屆金像獎上,不僅沒有內地女演員獲獎,而且連一個內地女演員都沒有。.甚至任命。
不是港片被「針對」,而是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越來越少,內地演員參演港片的就更少了。
沒有內地演員願意參演港片,香港金像獎當然也沒有內地演員提名。
那麼為什麼內地演員不願意去香港拍戲呢?這就引出了第三點。
3、香港電影業失去吸引力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長期以來,香港電影業之於華人演員,猶如維也納金色大廳之於音樂家。獲得金像獎仍然是評價演員才華的一部分標準。
但近年來,金像獎的影響力明顯在逐漸減弱。總之,金雞獎、大眾百花獎、華表獎更被觀眾接受。
演員不再想要香港電影業。最後一個原因,顯然是香港電影業的沒落和內地電影業的崛起。
說得再清楚一點,香港電影業市場小,投資少,而內地電影業是一片藍海。
比如今年2月,港片《毒舌律師》的票房突破1億,成為港片史上票房最高的本土電影。香港有730萬人口,看電影的人數是120萬,也就是香港有六分之一的人買票去電影院看《毒舌律師》。
雖然這個成績對於一部港片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過億的票房,還不足以收回內地很多影片的成本。
《你好,李煥英》以小价錢賺大錢,票房54億,投資人「淚賺50億」。而這50億,就需要50部電影《毒舌律師》!
您花費相同的時間和精力,但收益卻大相逕庭。你如何選擇?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比起「獎項」和「表演」,當演員只是一份工作,賺錢才是硬道理。
另一個問題是香港新星的「素質」。
在今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香港新銳演員也亮相。一個是姜濤,他還和劉德華合影。
網友們的評論可謂是含蓄又犀利:「這樣看,放在家庭娛樂里,就是厭惡脫口秀或者喜劇類節目的程度。」
另一位網友說:「香港沒有人嗎?」
誠然,香港真的「與眾不同」。90年代的香港,美人輩出,因為香港美,美男美女想出名都會去香港。還有一個專業術語叫「人才虹吸」。(林青霞和王祖賢都是從台灣來香港發展的)
現在不一樣了,美男美女想進娛樂圈,當然主要考慮的還是內地的娛樂圈,或者出國培訓。
但最諷刺的是,一位香港高官表示:香港人不喜歡去內地宣傳的港星;也就是說,只有香港人想要的才是至高無上的。
(劉德華和成龍說:Excuseme?)還有,這個從香港出來的精英群體,真的有人喜歡嗎?
如今,港圈少了70後、80後、部分90後的觀眾,對於這個星光熠熠的時代,我們總有一個美輪美奐的濾鏡。
但過濾器也有休息日。當劉德華、劉青雲和古天樂演技不行時,紛紛離開舞台回家退休。香港電影業還剩下什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