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照顧孫,月花4千向兒媳要1000生活費,兒媳:先花你們退休金
怎樣的婆媳關係,才是最好的呢?是親如母女,還是相敬如賓?
俗話說,婆媳關係,遠香近臭,煩的就是臉大和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那麼怎麼樣的婆媳關係,才是最安全的呢?
其實,最安全的婆媳關係,肯定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雙方永遠客客氣氣的。只有如此,你才能和對方同住一個屋檐下而不鬧翻。
01、兒媳要求婆婆去外地照顧孫子
蘇阿姨的兒媳婦是下嫁的,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蘇阿姨對這個城裡來的兒媳婦都有些怵。
兒媳婦對她的態度,不冷不熱,從來不主動喊「媽」。不管是人前人後,多數時候兒媳婦都是直呼其名或者直接喊「喂」。
蘇阿姨心裡挺不舒服的,兒媳婦雖然是下嫁,可她的兒子卻也不是上門女婿。起碼兩個人談婚論嫁的時候,蘇阿姨是拿出了大半輩子的積蓄給兒子在兒媳婦娘家本地買了一套婚房。
兒媳婦生下孫子的時候,嫌棄蘇阿姨是農村來的,不願意她伺候月子,指定她父母來照顧月子。蘇阿姨有些失落,但好在她想得開,兒媳婦不願意要她照顧,她就補貼錢給兒媳婦。
因為蘇阿姨的會來事,婆媳兩個人倒也相安無事。後來孫子滿月,蘇阿姨就回到了自己老家,從此就沒有再去過兒子家。
直到孫子快三歲了,兒子突然打來電話,說兒媳婦要求婆婆去外地照顧孫子,因為兒媳婦的父母身體不好,沒辦法再幫他們帶孩子。兒子兒媳工作忙,又沒辦法事事親為,只好求助於老家的婆婆。
02、兒子家月花4千,婆婆自掏腰包
兒子有求於自己,蘇阿姨自然是滿心歡喜,當天晚上就收拾行李,第二天丟下老伴就去了外地兒子家。那時的蘇阿姨,還滿心期待,自己給兒子兒媳帶孩子,等老伴退休了,也過來兒子家,到時候就可以一家人住在一起,自己和老伴也終於可以享享天倫之樂了。
然而,去到了兒子家,蘇阿姨才發現,很多事情,根本超出了她的期望。沒去之前,兒子只說讓蘇阿姨幫忙照看孩子,做做家務,卻沒說還要蘇阿姨自掏腰包去養活兒子一家三口。
兒子每天早出晚歸,蘇阿姨基本都很少見到兒子人。兒媳婦稍微好一些,但每天下班到家,兒媳婦都是直接坐在沙發上玩手機,對孩子對家務全都無動於衷。
照顧孫子,料理家務,蘇阿姨倒也是信手拈來,不算太費事。可讓蘇阿姨為難的卻是,兒子兒媳每月都沒上交過生活費。而孫子每月奶粉錢,家裡生活費以及雜七雜八的開銷,算下來,每月基本要4000塊錢。
蘇阿姨每月退休金才3000多,全部拿出來也無法應付兒子家一個月的開銷。剛開始去,蘇阿姨不好意思說自己缺錢,只能拿出自己的養老錢來應付。
03、兒媳:先花你們的退休金
可應付次數多了,蘇阿姨也感覺吃不消。老伴心疼她在外地沒錢花,又主動倒貼給蘇阿姨2000塊錢。可長期以往,蘇阿姨也覺得很不是滋味。
左思右想了很久之後,蘇阿姨終於開口跟兒媳婦要2000塊錢生活費。蘇阿姨是這樣想的,自己每月3000塊錢退休金,她拿出2000塊錢花在兒子的小家上,自己留一千急用。兒媳婦也拿出2000塊錢當生活費,這樣大家的經濟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蘇阿姨跟兒媳婦說清楚了緣由,她以為兒媳婦會體貼她,也會毫不猶豫拿出2000塊錢來。可誰知道,兒媳婦卻拒絕了,還反過來對蘇阿姨說:你們老兩口不是有退休金嗎,先花你們的退休金,反正你們的退休金,遲早也是留給我們的,早花晚花都一樣。
蘇阿姨以為自己聽錯了,畢竟,她和老伴的退休金,雖然早晚也是會留給兒子,可卻不能現在就全部花光光吧。萬一以後他們老兩口有個頭疼腦熱,兒子兒媳婦會出錢救治嗎?
蘇阿姨可不敢盲目樂觀,畢竟從她來到兒子家半年,兒媳婦沒給過她一分錢生活費。兒子雖然硬塞了一千塊錢,可一千塊錢也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畢竟杯水車薪啊。
總之,不管蘇阿姨如何說清楚困境,兒媳婦就是不願意每月拿出2000塊錢。甚至在兒媳婦看來,公公婆婆明明有退休金,卻不捨得為他們一家三口花,簡直就是太自私了。
蘇阿姨跟兒媳婦鬧得很僵,誰也不主動妥協說話。最後,蘇阿姨堅持不下去了,只好跟兒子說明情況,然後不顧兒子的挽留,直接拎起包袱就回了老家。
在她回老家之前,兒媳婦還發了狠話:婆婆不幫忙帶孫子,以後就別指望她養老。蘇阿姨是含著眼淚離開的,至於以後的養老,她從來就不敢奢望兒子兒媳婦。
與其期望兒子兒媳婦養老,還不如指望自己口袋有錢。起碼有錢,自己和老伴還能在人老年邁的時候,住進養老院。
今日話題:
你支持蘇阿姨甩手不帶孫子回老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