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6年做5000多件旗袍,褚宏生:穿旗袍的人不能太瘦,會顯得無趣
1986年,他做了5000多件旗袍。褚宏生:穿旗袍的人不能太瘦,否則會顯得乏味,成為一代宗師。
被譽為「上海最後一位手工裁縫」的褚宏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15歲入行學習裁縫手藝,至今在這行打拚89年,一共親手製作了5000多件旗袍,都是精品。
在老上海,褚宏生以其獨特的刺繡技藝和大膽前衛的創意,成為當紅影星和政要夫人的寵兒。
當年,宋慶齡、胡蝶等人都是他的常客,他盛裝出席各種名人晚會。
時代變了,進口商品從西方湧入,人們的審美和愛好也在慢慢改變,但褚宏生手中的手工藝品和他看守的裁縫店,歷經滄桑卻未曾動過。
在他的店裡,時間仿佛靜止了,褚宏生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穿針引線,直到今天。
89年的堅持,褚宏生為何如此堅定,作為百歲生日,他對這個職業有什麼獨到的見解?
年紀輕輕背井離鄉,十年磨一劍
褚宏生出生於以紡織業聞名的江蘇吳江。那裡的大多數孩子如果不留在學校,就會學會成為裁縫,因為裁縫是一門手藝,也是一份工作。
褚宏生就是這眾多孩子中的一員。十五歲那年,他停止學習,成為了一名裁縫。
褚宏生從小就紮根於各個紡織和裁縫行業。在他的影響下,他發現自己對做衣服很感興趣,尤其是旗袍,能襯托出女性時尚柔美的一面。他渴望自己做。
作為家裡的獨生子,褚宏生的父母對兒子的選擇沒有異議,而是選擇鼓勵兒子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於是,1933年,15歲的褚宏生背上行囊,隻身來到上海追夢。
那時的上海是上流社會的天堂。與安靜祥和的吳江截然不同。褚宏生第一次來到大城市,年輕時給他帶來的影響不小。
那時,褚宏生暗暗決定,要在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裡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要想成為一個好裁縫,首先要有一個好師傅。
當時上海最繁華的地方就是貫穿整個法租界的浦市路。那裡男女不分富貴,各路權勢在此交匯。懷著焦急的心情,他來到了蒲石路拐角處朱順興最負盛名的裁縫店,並成功得到了那裡最有權勢的師傅朱漢章的賞識。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