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娛樂圈是眾所周知的是非之地,談情總是不長久。
其實也不盡然。
至少有一對,一直都很「真」。
那就是楊紫和張一山。
01
5月5日,張一山在社交平台發文,慶祝自己三十歲的生日。
「八歲第一次面對鏡頭,今年已至而立之年。這一路走來感謝所有觀眾的支持,未來我會繼續努力,拍出更多的好作品...」
...
當天,整個娛樂圈都很安靜,在社交平台上恭喜張一山的圈內人並不多,然而,有一個人的祝福,顯得彌足珍貴。
低調了很久的楊紫,專門更新動態為張一山慶生:
「那年我們剛考上大學,到現在已經11年了,很慶幸我們的友誼更加堅固,一直伴隨彼此~多的不說了,生日快樂@張一山 我最珍貴的朋友,永遠快樂健康。」
這已經是楊紫連續六年為張一山慶生了,兩人的情誼真的很深。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
很難想像,當年還是學生模樣的張一山,如今也到了而立之年。
...
從《家有兒女》至今,這麼多年過去了,楊紫與張一山的感情依舊親密如初。
...
異性之間,幾十年如一日的友情,怕是很難再找出了。
這樣一對金童玉女,自然是有很多CP粉,以至於網上流出很多關於他們的戀愛緋聞。
其實也不能怪網友們多想,畢竟這兩個人相處實在是太甜了。
02
在大多數人眼裡,楊紫和張一山就是一對「歡喜冤家」,一個「拳打腳踢」,另一個則「倉皇而逃」。
很少有人看到他們隱藏在鬧騰背後的關心與愛護。
楊紫生日,他會帶著一大幫男生給她慶生。
在楊紫因變胖而自卑的時候,給她唱「做你的男人,24小時不睡覺」。
錄製節目的時候,他一直鼓勵因為恐高不敢做任務的楊紫。
「再堅持一下!別放棄,要下去我陪你掉下去!」
兩人一起出席活動,他全程充當楊紫的「小跟班」。
給她拿話筒,給她提裙擺,給她整理劉海...
...
一舉一動全是無言的關心。
而楊紫,早已將張一山當成家人。
不在乎他是否功成名就,只關心他是否健康平安。
她知道張一山因為緋聞不願連累她,卻主動纏著要生日祝福。
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就算全世界背叛你,我也會站在你身後背叛世界。
有人問過張一山,他對楊紫是什麼感覺。
張一山答道:「楊紫是我的饅頭,不是「菜」,而是主食。」
張一山曾說:「她是我人生中比較特別的一個女人,可以肆無忌憚地蹂躪我的那種人。」
楊紫也回應:「我也覺得他是我人生中特別的一個男人。」
事實上,他們兩人就如《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歌詞所寫的那樣: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相信,朋友比情人還死心塌地。」
童星出道,一起走紅,陷入低谷,再次翻紅。
這高高低低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有彼此陪伴,真好!
原來有一種友情,可以跨越愛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03
其實除了楊紫張一山,娛樂圈還有不少超越愛情的男女閨蜜。
比如陳坤周迅。
不同於尋常情侶的甜膩親密,也不限於普通友情的寡淡無味,陳坤和周迅更像是對方心目中的另一個自己。
從2000年的《像霧像雨又像風》至今,周迅和陳坤相識 20年,合作了十餘部影視作品,從古裝穿越到現代,從愛人、怨侶演到宿敵,仿佛經歷了幾十種人生。
現實中,他們的神仙友誼更令無數人羨艷,一起開公司,永遠住樓上樓下,彼此父母也熟識,沒有血緣卻比親人更親。
猶記得電影《侍神令》裡,陳坤和周迅再一次同框,對著鏡頭許下承諾:生死與共,永不背叛。
...
這八個字,屬於劇中的晴明和百旎,同樣屬於戲外的陳坤和周迅。
也許沒有壯烈的生離死別,兩人的默契卻早已深入骨髓,就像陳坤那句淡淡的話:「她甩不掉我,我也離不開她。」
在外界,兩人一直自稱是「死黨+閨蜜」,也是「生死之交」。
這都不是玩笑話。
有一次,周迅和陳坤拍古裝,水裡面一場戲,周迅差點被憋死。
現場沒有任何人發現周迅的異常,唯獨陳坤。
他看到周迅的神情,便感知到她有危險。在水裡的他,一把將周迅推上水面。
...
後來,每每提到這件事,陳坤都會解釋說:
「我很了解她,她的某一種正常狀態,和非正常狀態。哪怕在水裡,我也可以知道。」
他們是那樣的默契。
以至於,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這樣兩個人沒有在一起呢?」
其實,小編以為,在每個人的生命里,總有些人,是不捨得成為情侶的。
就像在陳坤心裡,周迅太美好了。
是可以成為親人,卻無法成為戀人的存在。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美好早已超過了簡單的男女之情,成為足以相伴一生的友情。
原來有一種友情,可以跨越歲月。
04
在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不單單只有愛情。
愛情或許會因荷爾蒙的消退磨滅在生活的瑣碎里;而友情經過時間的檢驗,或許會愈發堅固。
有時,永恆的友誼比炙熱的愛情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總有些情愫,比愛情更無私,比友情更親密,男女間的情愛並不是唯一的存在。
愛情難得,可友情同樣無價。
楊紫和張一山,陳坤和周迅。
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不是戀人,卻勝似戀人。
他們的關係,仿佛用哪一種情感來形容都不夠貼切。
唯有一個詞,那就是——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但願我們都能找到這個人,互相吸引,彼此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