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曾經也是娛樂圈數一數二的美女,
她在《甲方乙方》和《編輯部的故事》中都奉獻了精彩的演技,
拍攝《京都紀事》時她認識了前夫張健,不久後二人結婚,
劉蓓也成為了張若昀的繼母。
但這段婚姻僅持續了八年就宣告結束。
2003年,劉蓓因拍攝《軍人機密》認識了第二任丈夫張黎,婚後為他生下一個兒子,
可惜張黎是一個浪子,孩子一歲時二人離婚,
這次離婚後,前夫張健請求復合,劉蓓思慮再三最終還是決定和張健復婚,
面對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劉蓓說:「一切都是緣分使然。」
01.
1967年劉蓓在北京出生,父親是導演,母親是話劇演員,生活在這樣的藝術世家,劉蓓從小自然是受到了很多薰陶的。
她小時候就對京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每次劉蓓和媽媽一看電視,看到電視里在播放京劇都會嚷嚷著要去看京劇。
媽媽一開始以為劉蓓只是喜歡京劇人物的扮相,但是後來才發現,劉蓓還會悄悄模仿京劇人物的動作。
小小的一個人,模仿得還挺好的。
就這樣媽媽決定將劉蓓送到京劇班子去學習京劇,都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劉蓓到了京劇班子果然進步速度飛快,連老師都誇獎劉蓓就是學習京劇的好苗子。
成年後,劉蓓順利進入京劇院的青年劇團深造,成為劇團一個有編制的京劇演員。
此時的劉蓓也已經成長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身姿挺拔,身材也勻稱好看,站在人群里,劉蓓總是最顯眼的美女。
因為自己的外貌,劉蓓經常被男孩子搭訕,時間久了她都學會習慣性拒絕了。
一次,劉蓓和媽媽出起看電影,電影散場,劉蓓和媽媽跟著人群往外走,突然有一個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小姑娘,有一個導演看上你了,你要不要去拍電影?」
劉蓓以為又是新的搭訕方式,於是立刻拒絕了這個男人。
誰知道男人卻鍥而不捨地開始解釋自己是選角導演,這次出來就是物色演員的,這個說法並沒能打動劉蓓,因為此時她還沒有做演員的打算。
但劉蓓的媽媽心動了,猶豫再三還是向選角導演要了一張名片說要是改變了主意會再跟他聯繫的。
回到家後媽媽開始勸說劉蓓去演電影,好話說盡,劉蓓終於同意去試一試。
就這樣劉蓓拍攝了人生中第一部戲《格薩爾王》,這次演戲給劉蓓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她從來不知道原來演戲是一件這樣有意思的事情,這一年劉蓓才18歲。
但她不知道自己這個行為已經違反了劇團的規定,那就是演員不能私自接戲。
02.
還沒等戲拍完,劉蓓就收到了劇團的處分通知,這個處分來得太突然,於是她立刻打電話問團里的領導,領導也是含糊其辭。
說來說去主要的意思就是:這個處分是一次警告,無法撤回。
都說衝動是魔鬼,怒火攻心的劉蓓一氣之下向劇團提交了自己的離職申請,領導也很驚訝劉蓓有這樣的決心和勇氣, 於是同意了她的離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就這樣劉蓓回到了劇組繼續參與這個《格薩爾王》最後的拍攝。
本以為好運氣會延續下去,但是劉蓓在拍完《格薩爾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戲可以拍。
1986年,已經19歲的劉蓓開始了自己的北漂之路,她開始在多個劇組之間來回客串角色,雖然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也很好的鍛鍊了她的演技。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蓓的努力終於被導演趙寶剛看到了。
1991年,趙寶剛還是影視圈的新晉翹楚,這一年他找到葛優等人打算拍攝一部情景喜劇,就這樣《編輯部的故事》劇本就誕生了。
劇本有了投資也有了,接下來就是選角的階段,當時很多角色都被敲定下來,唯獨還有一個歌星「雙雙」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演員。
正巧這時,劉蓓找上門來,因為她聽說這裡在招募演員,於是想來碰碰運氣,沒想到還真是讓她給碰上了。
葛優一看到劉蓓就說:「雙雙這不就來了嗎。」
趙寶剛搭眼一看,這果然就是「雙雙」本人啊。
劉蓓是學習京劇出身的,身段自然是一頂一的好,跳起舞來也像小鳥兒一樣生動自然,而且她身上還帶著一點藝術家特有的清高疏離的氣質。
試鏡結束,雙雙的角色直接就給了劉蓓。
《編輯部的故事》播出後,收視率爆棚,叫好聲一片,就這樣劉蓓也乘著這東風在娛樂圈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03.
1992年劉蓓結束了《喋血嘉陵江》的拍攝後被同劇組的工作人員拉去慶功,誰知道意外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
他們這邊正好好地吃著飯,突然走上來幾個社會青年尋釁滋事,說了沒幾句話雙方就拉開架勢打了起來。
突然一片瓶酒瓶的殘片飛了過來,正好飛進劉蓓的眼睛裡,突然間她覺得自己什麼都看不到了,被送到醫院後,醫生建議摘除眼球。
但劉蓓沒有同意,於是醫生告訴她那就只能不用麻藥進行手術,不然的話對眼球還是會有損傷,劉蓓咬咬牙同意了,四個小時的手術,劉蓓硬是忍下來了。
手術之後她就開始在家休養,傷好了之後,劉蓓又開始進組拍戲,這次要拍攝的是《京都紀事》。也就是通過這部戲,她認識了要跟自己糾纏半生的一個男人,他就是張健。
張健在當時是《京都紀事》的投資人,但他的身份不只是投資人那麼簡單,他還是地產大亨,也是電視劇《雪豹》的總製作人。
在遇到劉蓓之前,張健剛結束一段婚姻,當時已經5歲的張若昀跟著父親張健一起生活。
古人有云:「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句詩放在劉蓓和張健身上也是十分合適。
張健對劉蓓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劉蓓也是傾心於張健的才華和野心,
互通心意的兩人只等著一場婚禮的舉行,一切都準備妥當後,1993年,劉蓓和張健領了證舉行了婚禮成了正式的夫妻。
正巧此時劉蓓憑藉《過把癮》一炮而紅,拿下金鷹獎的最佳女配,這對她來說可是喜上加喜的事情。
婚後劉蓓接了《甲方乙方》和《紅色康乃馨》等作品,這時劉蓓真正走上了演藝的巔峰之路。
此時的劉蓓終於不是被籠罩在張健光環下的小演員,她終於成為了自己的大腕。
04.
事業上的順利讓劉蓓身邊的桃花都旺盛了起來,於是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二個對她來說很特別的男人,他就是攝影師張黎。
張黎是一個「浪子」,在此之前他有過四段婚姻,雖然他的長相一般卻一直都流連於各個女明星之間,可以說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誰都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人吸引了劉蓓的注意。
他們的相識是在拍攝《一聲嘆息》時開始的,張黎對藝術和攝影的瘋狂吸引了劉蓓的注意,在她心裡她覺得張黎就是一個才子。
藝術讓二人迅速產生了共鳴,接著這種共鳴讓兩顆心也越靠越近,此時劉蓓和張健還沒有離婚,所以他們只能發乎情,止於禮。
拍攝結束後,劉蓓和張黎也沒再見過面,因為她不想做婚姻里那個負心的人。
但劉蓓此時已經開始在她和張健這段婚姻里游離,敏銳的張健發現了這點,可他沒有開口問,因為他實在是珍惜這段感情。
2002年,劉蓓和張健這段持續了八年的婚姻終於走到了盡頭,兩個人好聚好散,對外宣布了離婚。
2003年,拍攝《軍事機密》讓劉蓓再次遇到了張黎,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此時的張黎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導演。
兩個人一見面就仿佛回到了當年郎情妾意的時候,巧的是,這時正好趕上了非典時期,兩個人因為抗疫需要被困在了青島。
在青島的這段時間裡是張黎和劉蓓度過得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他們終於不用再躲避世人的眼光可以大膽地相愛。
回到北京後,沒過多久兩個人就領證結了婚。
05.
此時的張黎抱得美人歸高興得合不攏嘴,但是有一個人卻在黯然神傷,她就是《知否》里飾演大娘子的劉琳。
劉琳和張黎相愛多年,每當劉琳提到結婚的事情,張黎總是轉移話題,要不然就是標榜自己是不婚族。
在彼此折磨了幾年後,劉琳決定離開張黎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本以為張黎為念在彼此陪伴多年的份上來挽回自己,誰承想才分手沒幾個月,張黎就和劉蓓結婚了。
此時劉琳徹底被傷透了心,她才知道,原來他不是不想結婚,只是他不想和自己結婚。
木已成舟,即使再傷心劉琳也只能黯然退場。
劉蓓和張黎婚後沒多久就懷孕了,但劉蓓沒想到,他們的婚姻才剛開始沒多久就出現了裂縫。
因為張黎此時已經是一個導演了,身邊自然是美女成群,而張黎本身就是一個浪子,沒過多久就有媒體爆料張黎和劇組的小宋佳疑似傳出緋聞。
得知張黎愛上別人後,劉蓓在孩子出生後就快刀斬亂麻地和張黎離了婚。
離婚之後孩子給了劉蓓,那段時間是劉蓓最艱難的時刻,她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
白天出去拍戲就把孩子交給朋友照看,晚上結束拍攝還要去朋友家接回孩子。
在那個最艱難的時刻,張健再次出現在劉蓓的生命中。
一天張健喝醉了,非要和劉蓓打電話,其實在他剛得知劉蓓離婚時就想去找她,但是礙於面子一直都沒有把那句話說出口。
現在終於可以趁著喝多了跟劉蓓說上幾句話。沒一會兒電話就被接通了,劉蓓的聲音在那頭響起:「喂?張健?」
劉蓓和張健已經六年沒聯繫了,雖然兩個人當初是和平分手,但是她心裡還是覺得有愧於張健,她知道沒離婚之前張健一定是感覺到了她在婚姻里的那種游離狀態。
06.
而張健再聽到劉蓓的聲音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他們還相愛的時候,張健沒有說話,一時間氣氛有些尷尬,於是張健首先打破僵局說到:「劉蓓啊,我們還是朋友吧?」
劉蓓爽快的聲音在那頭傳來:「當然是了,一直都是。」
這句話讓張健燃起了鬥志,他決意要再重新追回劉蓓!
就這樣張健開始三天兩頭的約劉蓓出來吃飯,他知道劉蓓一個人帶孩子不容易,也經常去劉蓓家裡給劉蓓幫幫忙,打打下手。
這時有媒體爆料,劉蓓和張健疑似復婚,但劉蓓沒有當回事,甚至在節目上面對主持人的直接詢問她也是說:「我們一直都是好朋友。」
聽到劉蓓在節目中對兩個人緋聞的解釋張健感到十分懊惱,他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勇氣踏出那一步,於是當機立斷給劉蓓打了一個電話,將自己想和劉蓓復婚的想法說了出來。
劉蓓當然是沒有答應,張健不管那些,開始對劉蓓展開猛烈的追求,這一下好像兩個人都回到了初相識的時候,慢慢的,劉蓓的心也被捂熱了,答應了張健的追求,也答應了復婚。
張健承諾自己一定會對劉蓓的孩子像對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
而劉蓓也再一次成為張若昀的繼母,只不過此時的張若昀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少年。
劉蓓對她和張健之間可以再續前緣歸結於「緣分」,劉蓓和張健一路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雖然這時的他們都已經年過半百,相信時間已經讓他們足夠成熟可以陪伴彼此走完接下來的半生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