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兒家養老三年,過年母親逢人告狀,兒媳:不AA養老,你就獨居
01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但不是每個老人都能成為家裡那個「寶」,有些老人倚老賣老,仗著自己年紀大,處處打壓小輩,更有甚者,天天好吃好喝伺候著,還喂不飽她那顆「真心」。
都說有兩個孩子的總會偏愛其中一個,不論性別如何,從小肯定有一個被偏愛,另一個不被重視的,當然,有些重男輕女思想的人更是偏心。
在農村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兄弟姐妹幾個,家裡條件不好,女孩子就得早早放棄學業進入社會,賺錢貼補家用,家裡大人只供養男孩上學。
有兩個兒子的家庭,要麼是偏心老大,要麼是偏心老二,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對於這些偏心眼的老人,在他們的養老問題上面,成了一大問題,明明偏心的是另一個兒子,卻要不被偏心的那一個來負擔養老責任。
被偏愛的永遠有恃無恐,被偏愛的那一方心裡跟明鏡似的,明明知道該去承擔責任,卻因為母親的偏愛,把問題都丟給不被偏愛的弟兄。
明明是同一個媽,本該共同承擔母親的養老問題,卻厚此薄彼地對待倆兄弟。
02
張翠萍今年65歲,有兩個兒子,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
平時就偏心老大,老大上了大學,有份好工作,娶的媳婦家庭條件很好,逢人就夸老大有本事。
相對比,老二一家過得日子不盡人意,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找了個老實的女孩結婚。
倆兄弟都結婚成家了,作為父母似乎沒有什麼可以操心的事情了,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老大家有生了一個兒子,老二家生了一個女兒。
張翠萍幫大兒媳照顧了孫子三年,孫子上幼兒園了,二兒媳才生了女兒,讓她去照顧孫女,她卻總是說自己有事,沒辦法照顧。
大兒子家在城裡,二兒子住在農村跟張翠萍挨著很近。張翠萍經常去大兒子家看孫子,每次去都會帶一大堆家裡的土特產。
去二兒子家看孫女的次數卻屈指可數,孫女來家裡玩也是把好吃的東西都藏在柜子里,寧願放的過期也不給孫女吃,總是說我捨不得吃,要留給我大孫子吃。
老大已經很久沒有回過老家了,老太太也不怪罪,逢人就誇大兒子有本事在外面忙事業,不像老二一家子只能在農村住著。
別人問張翠萍,大兒子那麼有本事怎麼不讓你去城裡住,她笑著說:城裡我住不慣。我要是想去住我大兒子早把我拉過去住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張翠萍年紀也越來越大,她提議去二兒子家住,讓二兒子一家給自己養老。
理由如下:大兒子家有孫子,以後他結婚也需要買房子,雖然他們一家子住在城裡,但還是需要攢錢給孫子買房子。
大兒子一家自然是沒問題的,不跟老人住少了很多矛盾。
二兒媳雖覺得有些不公平:「大哥家需要攢錢買房,我們就不需要攢錢了嗎?」
儘管如此,張翠萍可不管她說什麼,反正她就就要住二兒子家,他們拗不過老人,只好答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把張翠萍接到家裡住了,二兒媳也盡心盡力照顧婆婆,只是這個婆婆並不是省油的燈。
住到二兒子家以後,張翠萍以兒媳做的飯菜不合胃口為由,碎碎念了好幾天,後來兒媳每次做飯先問她要吃什麼飯才去做飯,就這樣,這件事才能告一段落。
還有很多瑣事,張翠萍幾乎三天兩頭要指著兒媳罵,二兒媳也聽著覺得老人為大,也不去分
說什麼
婆婆跟兒媳之間有了芥蒂,並不是那麼容易從中調和的,而張翠萍又是個重男輕女思想極其嚴重的老人,住在二兒子家對孫女也是不聞不問,時刻給兒媳找麻煩。
一到逢年過節張翠萍便愈發猖狂,見人就說二兒子一家對自己有多麼不好,憑空捏造了很多不存在的事情,完全不考慮二兒子一家的感受。
從鄉親鄰居們口中得知自己婆婆這樣說自己,二兒子一家很是生氣,覺得自己費力不討好。
二兒媳決定不再只靠自己家給婆婆養老,要麼跟老大一家AA養老,要麼讓婆婆搬出去自己住!
這下張翠萍傻了眼,沒想到這麼老實的兒媳居然不給自己養老了,她後悔莫及。
03
老一輩都說養兒防老,的確該養老,但是養老這個問題牽扯著很多東西。
第一:有兄弟姐妹的,切記不要全擔養老責任。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又不是獨生子,憑什麼自己一個人養老呢?
在養老問題上,有兄弟姐妹的,應該共同承擔起贍養母親的義務,千萬不要犯傻覺得自己家條件好,直接把老人接過來一起住,這樣對另一半也是不公平的。
故事裡的老二一家,雖然不是主動讓老人在自己家養老,但是對於不公平的事情應該據理力爭的,本該就是兩家商量著怎麼養老,對待不公平的事情,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就是因為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後面落了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
而且人與人相處總會出現矛盾的,一直在自己家住,伺候老人的是媳婦,媳婦要是和婆婆鬧起來矛盾,就會讓小家遭受到動盪,夾在中間的直系親屬也為難。
距離產生美,在養老問題上和兄弟姐妹們商量著來,讓老人去這家呆一個月,換另一家呆一個月,這樣不是一直住在一起,少了許多矛盾,也能讓老人感受到新鮮感。
分攤養老才能更好的照顧老人,讓兄弟姐妹間沒有任何怨言。
第二:在養老問題上,老人切記不要偏心。
張翠萍是個「偏心」的老人,同樣是兒子,又怎麼能夠厚此薄彼。
一味偏心大兒子的她,住在二兒子家,不僅沒有好好過日子,還四處散播兒子家的閒事。
讓兒子兒媳生氣地拒絕獨自養老,最後自己傻眼,也是自作自受了。
活了一大把年紀,估計也是偏心了一輩子,大兒子一家沒有給她養老,不僅沒有得到她的謾罵,而且還逢人誇獎大兒子的聰明能幹。
反觀二兒子一家,都是老老實實的人,兒媳盡心盡力伺候,努力按照婆婆的想法去辦事,越是「縱容」,越是得不到好的結果。
能說二兒子一家子愚昧嗎?不能,他們很孝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張翠萍老人的偏心,導致了家庭人員之間的關係一步步走向了破裂。
有個明事理不偏心的老人尤為重要,任何事情都應該遵循著公平二字,事情做到了平等對待,才能不傷人心。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