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2歲女星突然感動:一段衣服策劃,壓了我22年
「我還是做不到笑談自己的過去和人生,因為我真的很在意。」
在喜劇脫口秀《聽姐說》里,倪虹潔的講述把無數觀眾惹哭了。
談起原生家庭和此前經歷時,她依然難以逃離那無形的壓力和束縛,眼睛裡泛起的淚光和手足無措的窘迫,讓人心疼。
儘管,她已經42歲了。
01
提起倪虹潔,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從一夜爆紅到默默無聞,倪虹潔經歷過大火,也經歷過被遺忘。再次出現在鏡頭前,她選擇面對自己最真實的內心。
「我很長一段的不自信,就是因為這個造成的。」
倪虹潔嘴裡的「這個」,說的就是她的原生家庭,父母在倪虹潔成長過程中選擇的教育方式。
倪虹潔18歲那年,被選去做了模特。經歷了一系列機緣巧合後,她拍下了「婷美塑形衣」的衣服策劃。
從那之後,倪虹潔一夜爆紅,進了演藝圈。她的那支衣服策劃也在電視螢幕上循環播放了起來。
在策劃片里,她大秀好身材,優雅的肢體動作中揮灑著自信、陽光與時尚,對於很多80、90後來說,倪虹潔是心中不可動搖的「初代女神」。
但在當時的1999年,拍攝這樣的衣服策劃也承載著不小的壓力。就像倪虹潔自己說的那樣:「時尚」對於現在的女生來說是褒獎是讚美,但曾經一度是讓我非常有壓力非常牴觸的一個詞。
在這其中,給她壓力最大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她作為傳統家庭中的孩子,親人們的觀念比較嚴肅刻板,從小爸媽不在身邊,在教育上也是鞭長莫及,交流很少。
所以當父母看到電視上出現自己的女兒,而且還只穿著衣服時,他們愣住了,但也僅限於愣住,他們從未和霓虹潔交流溝通過。
這就是倪虹潔經歷過的教育方式:當父母不支持你時,並不會交流溝通,而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場後選擇迴避,這反而給了孩子更多的糾結和更大的壓迫感。
「對於教育里出現的問題,父母從不直接說,而是採取迴避。」
也正是這樣的教育氛圍,給了倪虹潔很大的壓力,加上父母在之前就不太支持演員這項工作,她經常陷入自我懷疑。
要知道,孩子在心理的成長的關鍵時期,不管在哪個方面都是需要引導的。放任不管,讓孩子自己去「悟」很容易出問題。
那時候的她很受挫很難過,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對自己缺乏自信心。在交談、交流表達上,都極度缺乏能力,還很容易形成付出型、討好幸人格。
而這些傷痛,需要很多年的自我成長去療傷、治癒……
幸好,倪虹潔是好樣的。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並沒有打倒她,她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努力工作,找回自信,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父母也從最初的不贊成轉變為以她為驕傲,倪虹潔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
在節目的最後,倪虹潔如釋重負,或許下次再也不會有這個心結了吧,因為在的心裡,那個結早已經被自己慢慢解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不過,那些回憶卻永遠不會消失,每每想起,依然會掀起一絲傷感。
02
靈魂變得堅強之前,都需要經歷更多的痛苦掙扎。
現在看來,倪虹潔是幸運的,自己的努力加上父母在其他方面的愛,一起把一個懸崖邊的孩子拉了回來,即便這需要很長時間。
但這並不代表「迴避式」的教育方式那麼容易破解,事實上,無數家庭中的孩子依然正在經歷折磨。
自認為教育正確的家長,加上默默承受的孩子,結果可能是一場悲劇。
去年5月,一名中學生因故被叫家長,事後惱羞成怒的媽媽當著學生的面掌摑、辱說,推搡了他,發泄完怒火之後便揚長而去。
看著媽媽離開的身影,男孩最後的心理防線崩塌了,他糾結片刻之後選擇了從五樓一躍而下,當場墜亡。
留給父母的,是無盡的傷痛和悔恨。
有人說,是這個孩子太脆弱了,父母批評一頓就跳樓難免太過於自私。但誰都不知道,在這場暴力教育的背後,孩子到底有多少壓力的積累。
情緒的爆發往往是一瞬之間,一句辱說、一個眼神都可能是導火索。
回看整個事件,媽媽沒有任何和孩子交流的傾向,她甚至都沒有給孩子傾訴的權利就一陣羞辱,在同學的面前撕碎孩子最後的尊嚴。
「迴避式溝通」就是這樣,高高在上用自己的是非觀指出對錯的父母,幻想著孩子能自己做出調整。這樣的教育根本就是不平等的「霸權」,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傷害。
也恰恰是這種迴避式溝通,讓孩子們養成了喜歡把秘密藏在心裡、日記里,也不願意告訴父母的習慣。
「與父母漸行漸遠」是當今無數家庭的親子現狀。在我的微信留言區,很多寶媽也有過類似的抱怨——
「每天把自己悶在房間裡,和父母的交流僅限於吃飯時的幾句客套話。」
「開心不開心都不會分享,最近我總想偷看一下孩子的日記。」
但父母們只會嫌棄孩子不懂事,卻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壓力。
小君今年27歲了,但提起父母還是異常激動:還很少和父母聯繫,因為真的沒什麼話說,日積月累之後,親情已然耗盡,幾乎成為陌路之人。
與父母平等交流,他從未體驗過,更多的是父母直接下令。自己就像他們的傀儡,受盡擺布,一旦反抗就被被「孝道」所綁架。
「養你這麼大,就學會了不聽話?你怎麼這麼沒良心!」
還很喜歡拿孩子和別人比,否定你的想法,否定你的意願,以「都是為你好」為理由,絲毫不關心你的內心世界。
「大人能害你嗎?我做什麼那還不是為了你!」
壓迫、束手無措、無處可逃,除了沉默好像找不出第二種應對方式了。時間久了,孩子感受不到溫暖,便想逃離、迴避。
為什麼有的孩子偏要和父母對著來?那不是脾氣倔,而是一種示威與警示。
更可怕的是,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會代代相傳。
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的孩子,平安長大已不容易,等結婚有了娃,那種怨念和不甘就會再次施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
自己缺乏安全感,就轉而控制孩子的生活;自己缺乏理解交流,同樣會對孩子的訴求置若罔聞;自己沒能活成自己,就轉而對孩子高要求。
無窮無盡,無限循環,不幸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03
有位教育家說,家庭教育的真諦,永遠都是關係大於教育。
深以為然。
先做孩子的朋友,再去做孩子的老師。反而很多父母本末倒置,想要成為孩子的老師,關係卻偏偏像仇人。
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我們要杜絕「迴避式溝通」更要學會和孩子平等溝通,不管孩子有多小,他都需要感受到被尊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電影《奇蹟男孩》里,主人公奧吉因為生病擁有一張特殊的臉,因為這張臉他拒絕出門,不敢去上學。
他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給他報名,然後告訴他沒有孩子是不學習的,還是長痛不如短痛直接把孩子送去學校,告訴孩子這都是為了你好?
父母在告訴奧吉上學的想法後,他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長成我這樣的孩子只有一個」。是的,不管父母說得再天花亂墜,承受這一切的不還是孩子自己嗎。
媽媽繼續解釋,但讓孩子接受這個想法顯然並不容易。只上了一天學,受到歧視的奧吉就打算退學了。
但爸爸並沒有生氣,而是開始和孩子平等交流— —
「你得讓我們知道,你必須跟我們聊一聊,告訴我們你的感受,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好嗎?」
整個過程,奧吉受到了尊重,他的感受得到了傾聽與重視,最終重返校園。
而奧吉,也漸漸培養了自信,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看完這個電影,很多人都哭了,不是因為奧吉的勵志人生,而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和溫柔、尊重孩子的父母。
根據《全國家庭教育調查報告(2018)》的數據,接近20%的家庭完全沒有親子教育,另外有大部分家庭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孩子很難得到尊重。
而做到尊重,就要在最基本的溝通交流上下功夫。
命令開始,談話就結束了。
你的每一次用「權威」去命令孩子,都可能在孩子心裡留下怨恨,作為孩子他可能會聽你的話,但心理很可能不服氣,時間一長總會爆發。
孩子接受父母的教導需要時間,家長要多一點耐心。
很多人在教育孩子時耐心不夠,孩子不聽話馬上大發雷霆,殊不知孩子在接受不同意見時也需要思考、消化,溫柔一點,耐心一點。
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平等對待、尊重孩子,學會放低姿態。
和孩子做朋友,永遠不要用「我是大人,所以你要聽我的」的態度去面對孩子。
做父母很容易,但養育孩子卻是要付出心血。我知道,從來都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卻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絕對不要讓你的無意傷害了孩子。
他們是我們的孩子,卻也是獨立的個體,不管他們多小,我們都要學會溝通交流,懂得尊重。
就像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的那句話— —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圖片來源:《聽她說》、《奇蹟男孩》、網絡。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