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第一核電站現存有130多萬噸核污染水,如果排放入海,估計需時30年至40年才能完成排放。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對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極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不少科學家都開始擔心,海洋生物和洋流將會攜帶有害的放射性核素,穿越整個太平洋。201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6個月後,攜帶福島放射性核素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抵達了聖地亞哥海岸。南非科學院研究員馬莫·穆奇曾指出,福島附近的強大洋流將在10年內將核污染水擴散到全球。日本政策制定者必須認識到,任何核污染水排海行為都等同於把風險轉嫁給全人類。
有日本媒體曾指出,日本政府曾就核污染水處理討論過5種處理方案,其中包括地層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釋放、氫氣釋放和地下掩埋。最終,日本政府選擇將稀釋過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日本政府專家委員會坦言,排海成本最低,預估需要17億到34億日元,且對日本自身的污染風險最小。
一方面為了「省錢」選擇排海,另一方面,日本卻捨得花大價錢四處「公關遊說」,尋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背書」和太平洋島國的「理解」。
韓國「探查」頻道曝料稱,日本政府曾以「捐贈」的名義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秘書機構行賄超過百萬歐元,以尋求其對排海計劃安全性的認可。日本政府還在今年連續邀請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帛琉等的政要訪日,對其進行「遊說」。有消息顯示,日本政府為了換取太平洋島國的支持,日前還聯合美國、澳大利亞計劃共同出資130億日元為這些國家鋪設海底光纜,以所謂支持其改善通信條件的名義,行「封口」之實。
海洋是流動的,核污染水排海絕非日本一家「私事」,而是關乎全球海洋環境和公共衛生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使出渾身解數執意推行排海計劃,只為降低自身經濟和安全成本,卻自私地讓全人類來承擔核污染風險。日本自以為找到了「省錢」之道,卻背棄了基本的道義責任,也失去了一個國家應有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