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風渡》大結局前夕反轉,印紅成壓垮洛子商的最後稻草
全劇進入尾聲,即將大結局。為什麼說大結局前夕反轉,印紅成壓垮洛子商的最後稻草呢?
范軒稱帝之後,有三個舉動讓人捉摸不透。一是朝中的重要職位,仍由前朝舊臣擔任,比如戶部由老陸擔任尚書等。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前朝舊臣,范軒網開一面,放他們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已經是最大的恩典才是。
二是顧九思、葉世安、沈明等功臣在各部只是從屬地位。如此,如何能使范軒的政令得到貫徹,不受前朝舊臣的掣肘?
三是范軒居然請洛子商出任太子太傅,給范玉當老師。洛子商是徉州降將,常言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此重要的職司,豈能讓一個外人擔任。通常而言,太子太傅非但由德行高尚者出任,而且文才極佳才行。洛子商連科舉尚未中過,沒有功名在身,何德何能出任?
於此可見,范軒的三個舉動,透著蹊蹺吧?
那麼,為什麼說大結局前夕反轉,印紅成壓垮洛子商的最後稻草呢?
范軒的三個舉動,一是導致顧九思追查戶部庫銀案失利,中了陸尚書等人的嫁禍於人之計,戶部侍郎劉春之死,被陸尚書等人栽贓在顧九思頭上,顧九思入獄。而這個幕後獻計之人,便是洛子商。
二是柳玉茹為顧九思擊鼓鳴冤,慘遭大刑,生死垂危,命懸一線。三是太后聯合洛子商,對范軒進行逼宮,要生生拆散顧九思與柳玉茹的婚姻,對柳玉茹進行要挾,只有她同意離開顧九思,才放顧九思一馬。
就在此間,范軒賜了一杯毒酒給柳玉茹。雖然這杯毒酒是假的,柳玉茹卻不得不詐死,從此隱姓埋名,與顧九思生離死別。
而這,充分暴露出范軒的虛偽吧?關鍵時刻,這些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得不到庇護,那些寸功未立,見風使舵,投降於他的洛子商、前朝舊臣、太后等人反而大享其利,威風不可一世。
當年,梁王一刀砍了投降於他的劉三爺,說道,「此等不忠不義,見利忘義之徒,豈能留得,莫帶壞了我麾下將士的風氣。」兩相對照,范軒連梁王都不如吧?所作所為,真可謂「親者痛,仇者快」。
在原著中,范軒稱帝不久,因病去世,留了一明一暗兩道遺詔。明詔是讓兒子范玉繼承皇位,暗詔是范玉如果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則廢掉他,由周高朗接位。在劇中,這個情節顯然已經改編了,暗詔不復存在。
那麼,為什麼說印紅成為壓垮洛子商的最後稻草呢?
在柳玉茹的調教下,幾年功夫,印紅已不再是那個嬌嬌弱弱的小丫頭,而是一個能寫會算,十分沉穩,頗有急智的女子。
柳玉茹的優點她學到了,柳玉茹的不足一個也沒學,正如古話所說「三人行,其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不善者而改之。」柳玉茹的弱點是什麼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有一句話說「當善良失了尺度,就助長了惡。當善良用錯了對象,就成了對自己的殘忍。」
多年來,柳玉茹對范軒的支持可謂掏心掏肺,傾盡全力。最初,周燁到徉州採辦軍需,柳玉茹以成本價賣給他,以解他銀兩不足之困。到了悠州,范軒的軍費不足,又把全部家產捐了出來。悠州保衛戰之後,為了幫助范軒重建,柳玉茹再次捐出了全部經商所得。可是她和顧九思得到了什麼?
在前朝舊臣和顧九思之間,在太后和她柳玉茹之間,在殺父仇人洛子商和柳家、顧家之間,范軒的天平,每一次都倒向了前者,她和顧九思淪為犧牲品。
身為皇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本該由他出面,替柳玉茹、顧九思主持公道,而他卻退縮了,為什麼呢?只因柳玉茹、顧九思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求回報的支持,使范軒誤認為二人軟弱可欺吧?
有一句話說「如果善良不分原則,就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如果不能分辨善惡,好心就會變成刺向自己的尖刀。如果不懂得拒絕和反擊,就可能被傷的體無完膚。」
柳玉茹的「善」,近乎於「聖母」吧?印紅正是看清了這一點,堅決不做「聖母」。在柳玉茹隱姓埋名的幾年間,暗中聯絡西鳳娘子,對洛子商的險惡用心進行了徹底揭露,成為壓垮洛子商的最後稻草。
「聖母」是怎麼養成的呢?一位心理學者說,「通常是由兩點原因養成。一是被父母保護得太好,不懂人心險惡。二是從小缺愛,渴望被愛,從而付出上癮。」柳玉茹正是後者吧?
從小到大,她是在母親的淚水和父親的冷落中長大的,極度缺愛,渴望被愛,從而付出上癮吧?
有一句話說「永遠不要高估了善的力量,也不要低估了人性的惡。沒有邊界的善良,只會讓別有用心者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范軒正是這個別有用心者吧?一次又一次地利用柳玉茹的善良,得寸進尺。
好在「旁觀者清」的印紅看清了這一點,不再「愚善」,在大結局前夕,聯合西鳳娘子給洛子商致命一擊,使范軒汗顏無地。而柳玉茹也由此徹底醒悟,明白了「並非凡事都值得伸手相助,也不是人人都配得上善良」的含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