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媽媽粉」、「女友粉」、「CP粉」,你聽過男明星的「老公粉」嗎?
所謂老公粉,就是把男明星當作自己的老婆來粉。聽起來可能不可思議,事實上,如今越來越多的男星開始被粉絲稱作「老婆」。明星本人以及團隊也從一頭霧水的狀態,過渡到了如今的見怪不怪,甚至主動迎合的地步。
不少網友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些性別顛倒、被粉絲稱為「老婆」的男星,肯定本身長得就比較像女人,又或者是本人經常喜歡反串女性角色,所以粉絲才會「男女不分」。
這種想法可以說有對的地方,但和正確答案相差十萬八千里。
長得女性化的男星確實更容易因為外貌被粉絲稱作「老婆」,但這不代表長得一臉「陽剛之氣」的男星就能擺脫「老公粉」的追隨。
以《隱秘的角落》扮演張東升而大火的秦昊為例,打開微博搜索秦昊,至今還能看見將他稱作「小媽」、「美艷寡婦」、「老婆」的粉絲,熱度最高的時候,秦昊的老婆伊能靜甚至也玩起了梗;
而參加《極限挑戰》的影帝黃渤,光看外表可以說和女性毫無關係,也因為綜藝中的效果收穫了「青島貴婦」的稱號;
各大視頻網站上的性轉換臉視頻(就是把男星的五官P到女星的身上)更是數不勝數……
種種現象背後,隱藏著一個從小眾走向大眾視野的流行詞——「泥塑」。
所謂泥塑,其實是「逆蘇」的諧音詞,而所謂的「蘇」,最早出自「瑪麗蘇」,就是瑪麗蘇小說的那個瑪麗蘇,換言之就是「人人都愛我」。後來蘇成為一種形容氣質的詞,常常用來描述男明星身上讓人心動的雄性荷爾蒙。
「XXX笑起來太蘇了」的「蘇」就是這個意思。因此,「蘇」往往吸引的是女友粉、妹妹粉這類,希望明星能保護自己、主導自己的粉絲,時常伴有一些慕強心態。
而「逆蘇」,就是蘇的反向,可以將它理解為男明星身上讓人心動的雌性荷爾蒙。粉絲們在男星身上尋找的並不是男性特質,相反是美好的女性特質,有可能是硬體,比如臉、顏值、身材,也有可能是軟體,比如氣質甚至眼神、笑容、角色濾鏡。
因此,「逆蘇」吸引到的「老公粉」,往往將自己放置在主導位置,幻想自己去保護明星,就像老公保護老婆一樣。
泥塑和娘化有關,但相關性不大。比如熱播劇《開端》中扮演警察的老戲骨劉奕君,可以說從五官到氣質,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娘化」特徵,但他同樣也擁有許多喊他老婆的「泥塑粉」。
粉絲眼中他身上的女性特質,有些來自於性格上的溫柔強大,有些來自於角色中的慵懶風情,完美印證了莎士比亞的名言,一千個粉絲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肯定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泥塑」現象會出現,甚至還逐漸走向大眾視野?個人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年輕一代對性別意識的包容和接納。
很多人會覺得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這是上天決定的,基因決定的。但隨著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社會性別乃至無性別論的出現,「非男即女」的性別二元論是不是完全適用,已經引起了社會上一部分人的反思。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比如在泰國娛樂圈盛行的變性手術,除了能反映部分歷史原因以外,也幫助了許多生理和心理性別認知不一致的人。
其次,是女性話語權的上升和視角的轉變。
就目前而言,追男星的更多還是女性粉絲,消費男星的市場更多還是女性市場,這也就意味著男星要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滿足女性的審美需求。從這一點上看,老婆和此前流行的小鮮肉、小奶狗並沒有多大區別。
不同於男人說另一個男人「太娘了」的鄙夷,女性粉絲稱呼男星為「老婆」,往往並不帶有任何貶義,相反是一種來自於同類的讚美。
或者說,是女性本身對溫柔、乾淨、柔軟、脆弱、性感、可愛等美好的女性特質的認同,只是這些特質來源於一個男性而已。
最後,泥塑文化被發揚光大的轉折點,還是因為近幾年來耽改劇的盛行。跨性別、反性別本身就是耽改劇的一大主題,耽改劇粉絲隊伍的壯大,自然而然會引起觀眾觀念的轉變。
事實上,耽改題材原本也是小眾文化的一種,如胡軍和劉燁拍攝的《藍宇》等經典作品,都隸屬於小眾文藝片,而耽改劇從小眾走向大眾,自然而然也會引發對傳統性別觀念以及愛情觀念的重新審視。
這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目前來看普遍爭議很大。
近些年很多人包括主流媒體,都一再呼籲「男孩子的陽剛之氣不能少」,甚至有人提出出台《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案人表示,男孩子「女性氣質化」會動搖國之根本。
按照這種思路,非要在男性身上找女性特質的「泥塑」行為,無異於會助長男孩子的「娘化」,必須要遏制。
即使是同一位男星的粉絲,往往也有許多不能理解「老婆粉」的存在,「人家好好的一個直男,幹嘛把他想像成一個女的?」,進而引發爭端。比如肖戰粉絲因同人文里肖戰被寫成女人引發的「世界大戰」。
也有許多人將它看作一種男性危機的開始。他們覺得,當女性逐漸擁有話語權和選擇的權利,和女性相似的女性特質就會變得更受歡迎,相反,傳統的男性特質就會失去市場。
劉慈欣在《三體》之《死神永生》裡面,就想像出了一個深度女性化的未來社會,在那裡,男人都會變得女人化。
也有一些支持者,認為這是多元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泥塑文化逐漸形成圈層效應,但並不足以改變大眾審美。換言之,小眾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井水不犯河水,能接受的人自然會接受,不能接受的眼不見為凈就可以了。
你覺得「泥塑粉」的存在是對是錯?應該被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評論交流。
你可能還喜歡:
薄唇被嫌棄,厚唇成主流?這些年娛樂圈的審美是怎麼被帶偏的?
還記得《第八號當鋪》嗎?堪稱「戲如人生」的一部劇,太玄學了
有翡、千古、雪中悍刀行,騰訊今年的S+古裝劇為何「集體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