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現象背後,隱藏著一個從小眾走向大眾視野的流行詞——「泥塑」。
所謂泥塑,其實是「逆蘇」的諧音詞,而所謂的「蘇」,最早出自「瑪麗蘇」,就是瑪麗蘇小說的那個瑪麗蘇,換言之就是「人人都愛我」。後來蘇成為一種形容氣質的詞,常常用來描述男明星身上讓人心動的雄性荷爾蒙。
「XXX笑起來太蘇了」的「蘇」就是這個意思。因此,「蘇」往往吸引的是女友粉、妹妹粉這類,希望明星能保護自己、主導自己的粉絲,時常伴有一些慕強心態。
而「逆蘇」,就是蘇的反向,可以將它理解為男明星身上讓人心動的雌性荷爾蒙。粉絲們在男星身上尋找的並不是男性特質,相反是美好的女性特質,有可能是硬體,比如臉、顏值、身材,也有可能是軟體,比如氣質甚至眼神、笑容、角色濾鏡。
因此,「逆蘇」吸引到的「老公粉」,往往將自己放置在主導位置,幻想自己去保護明星,就像老公保護老婆一樣。
泥塑和娘化有關,但相關性不大。比如熱播劇《開端》中扮演警察的老戲骨劉奕君,可以說從五官到氣質,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娘化」特徵,但他同樣也擁有許多喊他老婆的「泥塑粉」。
粉絲眼中他身上的女性特質,有些來自於性格上的溫柔強大,有些來自於角色中的慵懶風情,完美印證了莎士比亞的名言,一千個粉絲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肯定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泥塑」現象會出現,甚至還逐漸走向大眾視野?個人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年輕一代對性別意識的包容和接納。
很多人會覺得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這是上天決定的,基因決定的。但隨著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社會性別乃至無性別論的出現,「非男即女」的性別二元論是不是完全適用,已經引起了社會上一部分人的反思。
比如在泰國娛樂圈盛行的變性手術,除了能反映部分歷史原因以外,也幫助了許多生理和心理性別認知不一致的人。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