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18歲就開始做酒吧歌手了。
除了割捨不下第一把吉他,他小時候還割捨不下外婆。
陳楚生是潮汕人,1981年,出生在海南的一個農場。
懂事之後的第一眼,她看到的不是父母,而是外婆日漸消瘦的身影。
外婆下田,他蹣跚著跟在後面。
外婆在家,他就在一旁看著她東忙西忙收拾。
他還會跟著外婆,到村裡的左鄰右舍串門。
幾個雞蛋,或者剛熬好的粥,有時都會拿上送給鄰居們。
相互間的推搡,孩子都看在眼裡。
懵懂之中,他不知道這是什麼,但是彼此間的臉上帶著笑容,暖化了他幼小的心靈。
5歲以後,因為要上學,陳楚生回到了父母身邊。
隔三岔五,他還是會去看外婆。
有一次在外婆家,半夜四點多,外婆屋子裡的燈突然亮了起來。
他聽到外婆忙碌和拾掇屋子的聲音,中間還夾雜著和舅舅的談話。
舅舅在菜市場裡賣肉,幾乎每天半夜都要早起進貨。
外婆對舅舅一遍遍叮囑,直到看著舅舅消失在沉沉的夜幕里。
後來陳楚生才知道,只要是舅舅早起去進貨,外婆也會跟著起來幫舅舅收拾東西。
更為重要的是,外婆更加關心舅舅的平安。
所以陳楚生也漸漸懂得,每個屋子裡的那盞燈,就是平安的引路者。
小時候的陳楚生,最喜歡跟哥哥打鬧。
兩個人年紀相差只有4歲,因此能玩得到一起來。
雖然哥哥大一些,但每次不管玩什麼,都是他把哥哥招惹哭。
哥哥沒有怨言,事事都讓著弟弟。
進入青春期後,陳楚生對唱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他喜歡聽磁帶,聽各種港台歌手的流行歌曲,而且自己模仿起來聲音也好聽。
在家裡他唱歌,其他人聽了都不知道跑調是什麼。
漸漸地,他內心對音樂的渴求,變成了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水。
14歲那年,他第一次對電視中的吉他產生了熱愛。
可惜父母不給他買,他的喜歡也只能埋藏在心底。
那個時候,哥哥已經在學習修理摩托車了,
他在店裡當學徒工,每天工作忙,工資並不多。
對於弟弟的喜好,當哥的都默默看在了眼裡。
每個月的工資,除了給父母一部分,剩下的他都一點點攢起來。
每個月留下的錢都不多,他攢了很久。
又過了兩年,陳楚生終於第一次捧到了吉他。
這是他哥哥用修車的錢,一點點攢來的。
握在手裡,陳楚生既感到高興,又對哥哥的付出充滿了濃濃的感激。
他開始每天瘋狂地學習,除此之外,他還唱歌和寫歌。
彼時,他最喜歡的歌手是黃家駒,
無論是每首曲子,再到不同的曲調和風格,他都很清楚。
當愛好變成實現理想的動力,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充滿激情。
兩年的學習,讓陳楚生打下了基礎。
18歲那年,他背著自己心愛的吉他,走進了一家酒吧。
家鄉並不能承載其他的音樂夢想,他開始尋找更遠的地方。
父親的一個朋友在深圳打拚,有一家餐廳,
2000年,陳楚生變成了餐廳里的一個服務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有時候接到送餐要求,他還會騎著小電驢送外賣。
在店裡的時候,其他服務員聊天打牌,他望著窗外的行人和車輛,只能懶懶地打瞌睡。
時間長了,他覺得這種日子太無聊,內心潛藏著的音樂夢再次滋生。
餐廳旁邊就是一個聲樂培訓班,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去報名了。
在家裡的時候,他就有過唱歌和學吉他的經歷,現在再學起來其實並不難。
他開始一邊練習寫歌,一邊學習電吉他,不長的時間就突飛猛進。
老師覺得他是一個可造之才,告訴他,在餐廳里端茶倒水沒前途,你應該去唱歌。
就這樣,端了三個月盤子的陳楚生,在吉他老師的介紹下,再次走進了酒吧里。
他還是要從酒吧里的現場演唱開始做起。
最初開始做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被客人欺侮的情況。
那時候唱的歌曲,基本都是翻唱,什麼歌曲流行就唱什麼。
或者是來消費的客人想聽什麼歌曲,他就得唱什麼。
但是,一個歌手不可能每首歌都會唱,
除了不斷聽歌和學習之外,總會有幾首不會唱或者沒聽過的歌。
於是很多時候,有客人點了歌,他一下子唱不出來。
由於剛開始做,又沒什麼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控場處理這種尷尬的時刻。
有的客人便會用言語侮辱,甚至還有的客人會直接把酒潑過來。
陳楚生覺得很受刺激,但是時間久了他便明白,責任不在自己。
酒吧的駐唱,讓他磨練了功底。
偶爾的時候,也會碰到電台或者電視台來做節目,他的歌也會有幸登上媒體。
一年之後的一天,下班後的他,去另外一個酒吧找一個朋友。
朋友的工作還未結束,閒來無聊的他,就在一旁幫著打起了手鼓。
恰巧台下坐了一個朋友認識的姑娘,
這姑娘還以為酒吧里來了一個新的鼓手,就多留意了一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