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小時候是親人,親密無間、不分彼此;長大後就變成了親戚,有了各自的家庭,自然也有了各自的利益團體。「親兄弟明算帳」就是說兄弟之間,哪怕是關係再好,也得有邊界感,因為長大後的兄弟倆牽扯的不再是他們本人,而是兩個家庭。只是這親情之間的界限該如何劃分,這其中的尺度實在讓人難以把握,今天一起來看看思思家裡的故事吧。
圖源網絡
思思的丈夫葉明生在一個小漁村,是家裡的長子,下面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他是家裡吃苦最多的那個,不過學歷也是最高的。自打葉明出生以後,家裡接二連三地迎來新生命,導致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越發貧窮,幾乎就要支撐不下去。萬幸的是葉明很努力,一邊幫著父母做家務、照顧弟妹的同時,還能好好學習,最終考上了一流大學,畢業後就到了縣城工作。葉明人品好,多年的磨難也讓他養成了正直可靠、責任心強的品格,正是因為這些品質,才讓思思下定決心要嫁給他。不過到底人無完人,葉明身上的缺陷也很明顯,例如他智商高、能力強,情商卻很低,導致他在單位兢兢業業十來年,也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又例如他雖然讀書多,卻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無可避免地按照父輩的觀念為人處世。而最讓思思接受不了的,就是葉明缺乏親情之間的邊界感,尤其是對於幼弟的無條件幫扶,導致夫妻倆經常吵架。
思思的小叔子比丈夫小12歲,和兩個小姑子一樣,都是初中畢業的,但兩個小姑子聰明能幹,也都找到了不錯的婆家,日子過得都不錯,唯獨備受寵愛的小叔子生活拮据。不過儘管小叔子沒什麼本事,也賺不到什麼錢,好歹在一家人齊心協力地幫忙下順利成了家,還生了一兒一女,葉明作為大哥,出力自然是最多的。為了這事,思思沒少勸誡過葉明,意思是哪怕親兄弟之間也得要有界限,決不能無底線幫忙,否則把小叔子養成了只會伸手的巨嬰,再好的感情都會破裂。可事實上,小叔子不僅對葉明這個大哥的幫助覺得理所當然,公婆也認為葉明作為大哥,且又有能力,幫幼弟是理所應當的,所以葉明根本聽不進思思的勸告。
圖源網絡
思思和葉明在縣城有套房子,是兩個人結婚的時候一起出錢買的,後來兩個人先後離職去省城發展,之後又在省城添了套房子。恰是那時,小叔子新婚不久,在縣城工作還在租房子,公婆就出面借了這套房子,當時葉明是葉明私自做主答應的,事後跟思思說了不少好話。誰承想,小叔子一住多年,如今孩子都要上學了,居然提出要買下思思和葉明這套房子,而且還是公婆商量好以後,葉明來告知她的。葉明的原話是:「我爸媽的意思是,他們出16萬,我兩個妹妹各拿5萬,我弟弟他自己出7萬,這是家裡最大的努力了。」對於事先並不知道這件事的思思來說,她立馬就生氣了,縣城那套房子雖說是老小區,可地段上來說,市值百萬都是保守的;再者,思思根本不想賣這套房子,因為她和葉明的朋友幾乎都在縣城,她還想著退休就回縣城養老的。
思思的態度非常強硬,葉明只好暫且把事情擱下,可年前和母親視頻的時候,事情還是提了起來,婆婆說:「今年早點回來,房子得過戶給你弟了,不能再耽擱了......」思思恰好聽見婆婆這理直氣壯的話,她真的受夠了,而且婆婆話里話外都是她跟葉明支生了個女兒,小叔子家裡有兒子,將來得傳宗接代,家裡都得幫著他。葉明掛完電話,態度倒是誠懇,希望思思能通融一下,就把房子賣給小叔子,可思思正在氣頭上:「你聽聽你媽的話,這我能答應嗎!」然而葉明卻說:「反正這房子現在是我弟住著,咱們一時半會兒也收不回來,倒不如我們做個順水人情,還能拿33萬;再說我爸媽和兩個妹妹都出錢了,我這個當大哥的,當然也得付出點代價......」思思越來越生氣的臉色讓葉明漸漸止住了聲音。思思當然生氣,公婆為什麼拿得出16萬?還不是因為葉明每個月給2000贍養費,再加上兩個小姑子給的;公公年逾70還在做門衛補貼小叔子,兩個孩子也都是婆婆幫著帶;小叔子兩口子倒好,月薪加起來都沒有7000,這算什麼!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圖源網絡
這次,思思沒再對葉明客氣,直言小叔子之所以沒出息,就是因為他們一家子沒有底線的幫扶把他給慣壞了,這讓葉明沉默了。眼看年節將至,葉明很著急,不過思思卻不再搭理他,她不想因為吵架把生活搞得一地雞毛:即便她和葉明收入不少,可城裡的房子還有近十年的房貸,女兒又已經上了高一,家裡並不寬裕;再者,縣城的房子要是不賣,公婆就能一直住,將來給他們請保姆養老就好,一旦賣給小叔子,公婆怕是要被趕出來,最後就只能求助她和葉明了,她從前和公婆住過一陣,再也不想出現這樣的情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