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辛苦存了21萬,因2個兒子不孝,臨終選擇全部帶進火葬場

2022-03-01     言諾     23148

拾荒老人辛苦存了21萬,因2個兒子不孝,臨終選擇全部帶進火葬場

蒲公英長大之後,一個個蒲公英種子就會離開自己長大的懷抱,飄向四處落地生根,人類也是如此。正所謂「樹大分杈,子大分家」,隨著一個家族兒女、子孫的長大,一個大家族的人不會擠在一起,而是分開居住。故分家又被稱為「分居」。為了更好地協調和家族長輩之間的關係,維持和作為家族外人結婚對象的關係,分家是有必要的,也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拾荒老人辛苦存了21萬,因2個兒子不孝,臨終選擇全部帶進火葬場

01

不僅父母輩的兄弟姐妹們要分家,父母養育的兒女在成長到一定年齡時也要和父母分家。這個時候,留下年邁的父母通常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儘管年齡大了,可身體硬朗,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又喜好清凈的父母,通常會選擇自己居住。這種父母經濟來源可以是自己工作退休後的退休金和養老補貼,也可以是來自子女的定期贍養費。

第二種選擇則是寄居在一個兒子或者女兒家中,其餘的子女可以選擇提供贍養費並定期看望老人;最後一種則是按月、年等日期,分別寄居在幾個兒女家中,讓兒女們輪流照料。

顯而易見,無論是哪種方式,作為子女們,都應該盡到應盡的孝道。贍養老人是種義務,也是一種責任,父母養大了兒女,那麼,兒女為父母養老送終本就是理所當然的。

拾荒老人辛苦存了21萬,因2個兒子不孝,臨終選擇全部帶進火葬場

無論何時何地,親情都是一種羈絆,是一種難捨難分的感情。但卻有不少人,在享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卻未盡到應盡的孝道。江蘇一名拾荒老人便是這萬千不孝事件中的一位。

據了解,這位拾荒老人臨終攢下了二十一萬元的巨額存款,本應留給子女,老人卻將辛苦攢下的血汗錢攜帶到火葬場,讓這筆遺產跟著自己一起「走了」,理由很簡單,是因為子女的不孝,讓老人打消了將財產留給子女的想法。

02

正月時,家家戶戶都是一副辭舊迎新的氣象,而火葬場這邊卻是一片冷清。因為處於正月,很少有人會選擇在這個喜慶的時候舉辦喪事,因此,作為火葬場職工的楊林也是工作清閒。當楊林慢悠悠地焚燒著一具老人屍體時,從焚燒爐的入口處看去,焚燒爐里竟然飛舞著一張張紅色的百元人民幣。

拾荒老人辛苦存了21萬,因2個兒子不孝,臨終選擇全部帶進火葬場

這讓楊林十分驚訝,他雖然沒見過此番情景,但還是迅速做出了反應,本著安全操作的考慮,楊林暫停了焚燒。像常人想像的那樣,楊林也以為只是子女為了孝道塞進老人壽衣里的。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