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郭德綱和于謙接受採訪,主持人「挑事」問于謙:「你為什麼不用改名字?」于謙特別坦然地說:「因為我「缺德」!」
主持人:「德雲社最艱難那幾年你沒來,後來怎麼就來了?」「可能算好了要火吧!」
主持人:「為什麼都說你脾氣比郭德綱好,從來不說他們?」于謙:「因為我「傻」吧!」
于謙回答完,郭德綱在邊上直樂。不得不說,于謙的胸懷真的很大,他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活得通透。
于謙自小就聰明伶俐又吃苦耐勞,身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張嘴就是段子」的語言環境下,練就了一身風趣幽默的談吐。
1982年,年僅13歲的于謙考入了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跟隨著名相聲演員王世臣學習相聲。
那時的于謙剛剛踏入相聲界,懵懂無知的他上了半年也沒有學到多少東西,自覺肯定不是一塊說相聲的料。
當時,王世臣就跟其他幾位領導商量著勸退于謙。一個師哥知道後,專程找到于謙勸說他,並對他展開特訓,幫助他提升專業技能。
特訓期間,但凡于謙說錯字,忘詞,唱錯調,師哥都會拿起練功地板帶打他,于謙貌似被打「開竅」了,逐漸走上了相聲的正途,也免於被勸退的命運。
1985年,于謙拜師石富寬,可這時候的石富寬已經不收徒弟了,但是架不住于謙的軟磨硬泡,再加上李金鬥引薦,最終才拜師成功。
拜師後的于謙為了實現心中的相聲夢,更加刻苦用功的學習相聲。在石富寬的調料下,出身科班基本功紮實的于謙,相聲水平突飛猛進,很快就成了獨當一面的捧哏演員。
只可惜當時相聲行業被其他各種文化元素打壓,開始步入低谷。于謙的搭檔劉穎也開始下海經商,于謙空有一副捧哏本事也無用武之地,他開始在各個劇組跑龍套。
那時,于謙一邊靠著跑龍套餬口,一邊想著如何振興相聲,為了推廣相聲,于謙自創了吉他相聲表演,把觀眾喜愛的流行音樂元素與傳統相聲結合在一起,只為了能讓觀眾多聽相聲,接納相聲。
2000年,于謙感覺前途一片渺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他的「鐵飯碗」北京曲藝也發展得不怎麼樣,走了很多演員。
於是,團里開始到處在外面找演員,機緣巧合之下,郭德綱進來了。兩人在領導的撮合下,成了一對搭檔。
兩人默契十足的演出獲得了不斷的好評和人氣,衝著他們,喜好看相聲的人也越來越多。因為他們的不懈努力,相聲藝術也逐漸破冰迎來春天。
兩人搭檔的21年間,相聲行業從蕭條到繁榮。
當初,郭德綱告訴于謙:「我有一個小攤子,在小劇場說相聲,不過因為入不敷出,所以沒有足夠的錢來請你加盟。等有了起色,我再邀請你來。」
2004年下半年,經過十年掙扎,德雲社終於有了黎明的曙光,小劇場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這時郭德綱才正式邀請于謙加盟了德雲社。
後來,于謙知道郭德綱沒有拜師,就為他和候耀文牽線搭橋,讓郭德綱拜入了候耀文門下,也讓德雲社徹底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郭德綱說:「我和很多人合作過,但于謙是讓我最滿意的,挑不出任何毛病,勁頭、火候把握得剛剛好,我說一句話,他都知道我下一句要說什麼了。」
于謙也說:「我倆合作了20年,沒吵過架,沒鬧過矛盾。」
于謙和郭德綱心裡都有著振興傳統相聲的想法,兩人配合默契,想法不謀而合,自然也是兩人一直搭檔的重要因素。
多年過去,即便德雲社的人進進出出,唯有于謙一直堅定不移地守在郭德綱身邊。郭德綱曾說:「于謙就是我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能成為一對好友不容易,成為好兄弟成為知己,更是難得。願兩人的兄弟情義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