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擬要求中國取消出口限制,中方反將一軍,要求歐方先做出改變
眾所周知,中國對中歐關係的定位是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歐之間有定期的領導人會晤以及其他的高層次溝通、協商機制。
現在距離2023年中歐領導人會晤的時間越來越近,中歐雙方已經在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然而在此節骨眼上,歐洲方面傳出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根據歐洲媒體的說法,歐盟將在9月份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要求中國減少對歐洲的出口限制。
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是中歐領導人會晤的前奏,客觀來說,歐盟方面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一些條件,目的就是為了與中國討價還價,這是國際交往中的常態。
中歐峰會
歐盟的觀點是,中歐貿易關係不平衡,中國在對歐貿易中擁有巨額貿易順差,因此希望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對此中方在回應中反將了歐盟一軍,強調中歐貿易格局是產業分工的結果,中國從未主動追求貿易順差,歐方若想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取消出口限制,而非指責。
事實上,貿易順差並不代表貿易中的強勢地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中俄貿易中中國常年都是逆差,因為中國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糧食有迫切需求,但俄羅斯顯然不具備強勢地位。
歐盟也是一樣,中國為歐盟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商品,而生產這些商品的產業以及工廠,是歐盟主動放棄的,他們更傾向於提供一些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但這些產品往往體量比較小,因此造成了對華貿易逆差。
歐盟總部
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關係,大致是這樣的,中國為歐盟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然後進口來自歐盟的高科技產品,來自中國的商品抑制了歐盟的通貨膨脹,保證了歐盟居民生活和福利水平的大體穩定。
這種結構對中歐雙方全都有利,不存在中國單方面得利的情況,這是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常識,並且這種常識,歐盟大國德國、法國都一清二楚,但這擋不住歐盟中的反華政客不斷炒作這個話題。
在所謂的民主體制下,缺乏基本常識的輿論,很容易上升為歐盟的整體意志,這是中歐貿易摩擦產生的重要原因。
歐洲議會
總而言之,情緒化的認知,掩蓋了中歐雙方互惠互利的事實,給中歐關係增加了不少的不穩定因素。
至於說中國對歐盟進行出口限制,更是無稽之談,歐盟方面提出這些,大概是因為中國在過去半年時間裡先後對雷射雷達技術、鍺鎵等稀有金屬以及無人機技術等進行了出口管制。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