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之餘,陳金英把自己的整個行程在心裡復盤了一遍,卻突然有了一個意外收穫:護具暫時做不了了,但羽絨製品好像有很大的空間。
想到這裡,她又深入琢磨了一層:現在服裝市場上賣的幾乎全是年輕人、兒童的羽絨服,而中老年人的羽絨服市場好像還是一片空白。
突然收穫意外的商機,陳金英一掃之前的低迷,很快再次積蓄起力量,準備大幹一場。
她拿出自己攢了幾十年的積蓄,在郊區租下300平米的廠房,註冊公司,買齊設備,又雇來10名車工和1名裁縫,就這麼風風火火地把興華羽絨廠辦了起來。
隨後,廠裡生產出的中老年人羽絨服,一經上市,就大受歡迎,銷量喜人。陳金英大為振奮,市場的回饋不僅證明了她眼光的精準和獨到,更讓她意識到,自己還有這方面的潛能。
於是,她更是將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羽絨服的生產之中。憑藉著過硬的質量、實惠的價格,以及適時填補了中老年服裝市場的空缺,陳金英的羽絨服在短短幾年內,就迅速打開了市場,開了不少分店,生意越做越大。
漸漸的,小小的廠房也早已不再能承載她的事業野心,陳金英將目光投向外貿,試圖將服裝事業的版圖再次擴大,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2004年,陳金英下決心擴建廠房,在借完銀行貸款、民間貸款後,資金仍不足夠,她又憑藉著自身良好的信譽,得到了許多鄉親的幫助,拿到了不少私人借款。
共投入6500萬元,陳金英如願在經濟開發區建起了兩棟4層樓的廠房,占地近6000平米。
2005年,陳金英迎來自己事業上的巔峰時期,興華羽絨廠順利搬遷至新的廠房,而裡面的工人,從十幾人迅速擴張到幾百人。
最紅火的時候,陳金英的羽絨廠光是一年營業額就有4000多萬,利潤高達800萬,她還因此被當地人譽為服裝界的傳奇人物。
那時風頭一時無兩的陳金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接下來的短短幾年裡,她將迎來事業的飛速衰退。
2 曾經,得益於陳金英看待市場的獨到眼光,讓她的羽絨廠在恰當的時機應運而生,一飛沖天;同樣,也由於陳金英的傳統和固執,忽略了市場的飛速發展、變化,使得羽絨廠很快陷入經營危機。
原本,陳金英廠裡生產出來的羽絨服質量過硬、價格低廉,是廣受市場歡迎的一大原因;但也正是由於質量太好,穿幾年也沒有損壞,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款式越看越老舊、過氣,漸漸無法激發起中老年人購買的慾望,以至於廠裡的羽絨服大量滯銷。
而陳金英不但沒有意識到羽絨服的款式、審美需要升級,更忽略了羽絨製品原本可以一體化經營,全方位滿足市場的多樣需求。導致她的服裝廠,在市場上一再被同行趕超,愈發顯得其經營理念老舊、落後。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