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住院兩兒都不管,女婿照顧40天,出院後兒子:原來他還留一手
吳明(化名)給岳父養老五年,結果岳父直接救他於「危難之際」,小舅子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老頭還留有一手」。
吳明自己是獨生子,而且父母工作一直比較忙,根本沒空照顧他的日常生活起居,所以,他從小到大幾乎都是和保姆一起生活。
對於吳明來說,保姆可能才是他最親近的人。
多子女家庭雖然有時候會有教育苦惱,但是孩子多了也確實熱鬧,吳明就非常羨慕多子女家庭。
因為他認為兩個人吵著鬧著玩兒也比一個人孤獨地做很多事情要強。
所以,吳明妻子的家庭氛圍成為了最吸引他的一部分。
吳明的岳父岳母除了有吳明妻子這麼一個女兒外,還有兩個兒子。一家一共三個孩子,生活上自然苦惱也熱鬧。
吳明和妻子結婚以後便融入了妻子的家庭,和兩個小舅子處得也都不錯。
據他了解,兩個小舅子學歷和能力也都不錯,無論在哪個行業就業日後必定都會闖出名頭。
他認為兩個小舅子的性格也都很活潑,在人際交往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所以,他絲毫不意外兩個小舅子在工作以後能夠迅速升入核心部門。
只是,兩個小舅子雖然能力不錯,但是品性還有待考量,畢竟這兩個小舅子常常對自己的妻子出言不遜,髒話也是隨口就來,仿佛那種活潑開朗的性格只是給外人的假象一般。
對於成年男人來說,抽菸雖然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吳明的兩個小舅子抽菸就算了,嘴裡還經常不乾不淨地四處亂罵人,一副脾氣暴躁見人就會揍上去的樣子。
總而言之,吳明的兩個小舅子就是人前人後反差很大的兩個人。
相較而言,兩個小舅子的強勢和粗野像極了岳母,而自己妻子柔順的性格卻又像極了岳父。
吳明對岳母的強勢多少也有些感同身受,因為但凡他去岳母家做客的時候,岳母總會對他提出各種無理要求。
什麼不管自己多累在家一定要幹家務,家裡三餐一定都要吳明來做之類的要求,看似是為吳明妻子好,實則也間接讓吳明覺得這個岳母很不講道理。
而吳明的兩個小舅子就是這樣,說話做事也是毫不講理,只要他們自己缺什麼東西,或者將什麼東西不小心落到了家裡,就必然會要求吳明三繞五繞地給送過去。
真是一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由於岳母比較強勢,而岳父又比較懦弱,所以家裡的事基本都是岳母說了算,岳父完全沒有什麼話語權。
家中兒子多換一句話說也就是「麻煩多」。
岳母雖然不算太重男輕女,但是卻一直都對兩個小舅子很好,對她的兩個兒子基本是有求必應。
兩個小舅子對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一直都想盡了辦法在岳母那兒搜刮油水。
他們兩個更是生怕岳母會厚此薄彼,所以平常都互相看得很緊,生怕對方比自己多要了好處。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岳母只以為是自己兩個兒子孝順,三天兩頭跑自己跟前獻殷勤。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岳母去世時,她和岳父的積蓄已經幾乎都給兩個小舅子,自己是一點沒留下。
如此一來,岳父就成了光杆司令。畢竟他已經沒了養老積蓄,又有哪個孩子願意倒貼老人呢?
因此,兩個小舅子都不願意養他。
吳明一直都覺得岳父對他還不錯,所以最後還是吳明夫妻挺身而出,把岳父接到了家裡養老。
仔細設想,如果是岳母也在吳明家中養老的話,就衝著那強勢的性格,岳母也必定和吳明合不來。
但是,岳父在吳明家養老期間,吳明夫妻卻對他特別好。
一來是因為岳父本身性格也很好,二來也是因為岳父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哪怕吃住在女兒家也不覺得理直氣壯,反而是儘量幫忙分擔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因此,他們一家人也算其樂融融。
本以為這樣和樂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是,在吳明家養老第5年的時候,卻突然發生了意外。
原來,岳父生了一場病,急需人照顧,而兩個小舅子卻都不願意出錢也根本不想照顧這個「累贅」。
兩個小舅子的做法讓吳明也看不過去。所以,吳明便一個人在醫院照顧了他整整40天。
在住院期間,吳明一直在工作和醫院兩頭跑,凡事親力親為,就連起夜這種事也會跟著。
岳父出院以後,吳明也就繼續把他接回了家中常住。
不巧的是,吳明家這個時候也正遇到一個問題——吳明的兒子要結婚,可是女方要求的婚房卻太貴。
女方要求婚房必須全款購入,但吳明夫妻的錢只夠交首付,根本做不到立刻全款買房。
這樣一來,吳明就只好讓兒子以後自己還房貸。
可是,誰知道這時岳父竟然拿出80萬幫他們補齊了購房款。
這就讓吳明夫妻非常驚訝——岳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錢!
原來,因為岳母太強勢,什麼事都要管著岳父,讓岳父很憋屈,所以從年輕的時候他就開始存私房錢。
岳父認為男人手裡就應該有些可以自由支配地錢,所以一直在偷偷存錢。這些年下來,他就真存了80萬,而且這筆錢只有他一個人知道,因為他在任何時候都沒拿出來過。
而如今他之所以會拿出這筆「私房錢」給吳明,就是因為他認為吳明夫妻對他是真的好,也正是用錢的時候,所以才決定把這筆錢給他們。
吳明夫妻最終收下了這筆錢,而吳明的兒子也特別感激他外公,但兩個小舅子聽說後都是既後悔又驚嘆岳父居然還留一手。
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憑良心,如果父母對孩子好,那麼孩子孝順父母就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
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將心比心才會讓人受益匪淺。
文/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