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演員,在日本演藝圈摸爬滾打了8年沒有火,來到中國專門演日本 鬼子,火了。之後又回日本演中國人,獲得很大成功。
這樣「曲線救國」的發展,奇妙而「狗血」。
這個成功的演員,就是矢野浩二。
今天以他3個影視劇,來說他演藝生涯的3次轉變。
矢野浩二
一、在中國演日本人
矢野浩二,今年1月已經過了50歲生日,鮮為人知的是,在中國演藝圈小有名氣的他,曾在日本演藝界摸爬滾打了8年。
18歲高中畢業,他進入一酒館打工,後聽人建議,自己長相不錯可以拍電影,就去了東京闖,8年,在東京給演員當助理,干雜活,拎包跑腿打掃衛生,偶爾在片場跑跑龍套,這就是他的演員生活。
懷抱演員夢想,但就是當不了演員。毫無優勢,為何選他演主角?
曾一度,他演AV的心都有了。畢竟演員要吃飯啊。
後來,一個來自中國的橄欖枝遞了過來,問他要不要去參加中國一個電視劇的拍攝。吃飯要緊,當然要去啊。
這就是後來的《永恆戀人》。他飾演男一號日本留學生,雖然沒有火,但他進入了中國影視圈。
圈子在中國你知道的,很重要。
很快,他以認真的工作和誠懇的交往,贏得同行尊重,《走向共和》向他遞來第二個機會,演的是明治天皇。
兩部都沒有讓他火,原因很簡單,語言不行。
二、在中國演日本 鬼子
日本人在中國演戲,語言是天生第一道坎。他必須跨過去這個,否則別想在中國混。
他報了語言班,苦學中國話。揚長避短,很快又有了片約,根據其特點優勢,讓他演的是日本 鬼子。
這就是2001年的《記憶的證明》,演的是反面一號男,日本 鬼子。此片出人意料的讓他獲得了飛天獎。從此在演藝界打上了日本 鬼子的標籤。
《小兵張嘎》《烈火金剛》《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等,越來越多的抗日影視劇,請他去演鬼子。
起初他還很滿足,很快發現很無趣,鬼子都是按照中國式印象演的,什麼死啦死啦地,八嘎,等,日本人不會這樣說,但他必須按照劇本上的演,他自嘲是在演「鬧劇」。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