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金剛》里,演的是毛利大隊長;
《鐵道游擊隊》里,演的是岡村寧次;
《小兵張嘎》里,演的是軍官齋藤;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演的是山島糾 夫。
這些作品,讓他在圈子裡很快有了名氣。應該說,把自己演成了「鬼子專業戶」,應該很有成就感。但矢野心中不這樣想。
事實上,他很痛苦,不想總演壞蛋。面相俊朗的他,一直想演個中國人,但演鬼子「一炮打響」,打出了名氣,他想演別的,還真沒人給他機會。
另外,對他來說,在中國演日本鬼 子,也不很順,從演員的角度來看,他對日本鬼 子的表現方法,與劇本中的套路不一樣。
說白了,中國人劇本里的鬼子,表演方法是「錯」的。
1️⃣ 日本人不那樣說話
「往往中國的電視劇,日本人的角色由中國人演,有點滑稽。」矢野說,比如「八嘎呀路」「死啦死啦地」,每次看到這樣的劇本,自己都會發笑,因為「日本人從來不會這樣講話」。
2️⃣ 只需要越醜惡越好
他想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鬼子演得更「逼真」些,在演技上加入自己的一些創造,但他發現這是徒勞的。
「演鬼子,只需要嗓門大、聲音猥瑣就行,演得越誇張越醜惡,導演越認可。」
3️⃣ 臉譜化
他發現,以前的日本鬼 子都是「臉譜化」的,各式各樣的壞,最後各式各樣的死去,他認為其實那種壞,是表面的,「但不應該為了壞而壞」。
遭遇了系列演技理念上的衝突後,矢野一度很鬱悶,拒絕再演日本鬼 子,「甚至一看到軍裝就吐」。
那麼,日本鬼 子到底該怎麼演呢?
他對日軍了解並不多,便買來許多歷史書來讀,找來許多中日兩國的黑白紀錄片來看,漸漸有了自己的思考:
從單純拍戲的演技角度看,不管演好人還是壞人,每個角色都要能夠有啟發性,「演戲的時候進入狀態,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拍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痛苦,要真實地反映出這種痛苦,能讓觀眾思考的角色,才是成功的角色。」
「我始終堅持用心去演,用心去追求,按照舊有的方法去演,真的很難表現出『人』的感覺。」
漸漸,他開始給日本鬼 子的角色中加入這些自己的理解,比如,他演的鬼子會笑,反而更表現出偽善和姦詐。
比如,他演的鬼子在被槍斃時,在槍頂住自己腦袋那一刻,他會很投入地想到自己的故鄉、親人,很自然地落淚,這些東西都是劇本里沒有的。
矢野演的鬼子,無疑得到了中國觀眾的認可。
「浩二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影視劇作品中日軍一味兇殘的形象。」一名中國觀眾看了他的戲後說,「但最根本的,只有這類偽愛國偽抗日劇越來越少了,才是減少仇恨達致和解之時。」
文獻參考:徐梅《矢野浩二:「鬼子」來了》;暉暉《「北漂」矢野浩二》
#文史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