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繼母叫顧秀英,她本是徐祿從娘家帶過來的丫鬟,徐祿去世後,被「主人」查樞卿娶作填房,並生下4子2女,分別是:查良鋮、查良楠、查良斌、查良根以及查良琪、查良瑉。
不難看出,金庸在大房裡排行第二,查良楠在二房裡也同樣排行第二。但他們畢竟是親兄弟,論排行時查良楠還是把金庸看作二哥,自己則作為七弟,按照當地的習慣,金庸可以叫他「六毛弟」。
1937年,受時局影響,13歲的金庸離開老家海寧,不久之後,他的生母徐祿在逃難途中去世。
1943年,查良楠出生,此時金庸已經19歲,且仍在外漂泊。作為二哥,七弟出生時他並不在家,自然也沒有見到弟弟查良楠的面。
直到1946年7月,已經3歲半的查良楠才第一次見到二哥金庸,這也是兄弟倆唯一一次見面。
金庸那次回家是為了取一件重要的東西,臨別時,他曾拉著繼母顧秀英的手說:「我就在杭州謀生,杭州離家近,我會經常回來的,你一定要照顧好這個家,我還等著跟你一起吃糖炒年糕呢。」
顧秀英雖然是金庸的繼母,卻只比他年長幾歲。金庸小的時候,顧秀英還只是查家的下人,像古代丫鬟伺候少爺一樣伺候著金庸。
那段時間,金庸把顧秀英喊作「姐姐」,兩人經常一起出去玩耍,天晴時就手把手去野外踏青,捉胡蝶,下雨天金庸就趴在顧秀英的背上合打一把雨傘。
可以說,拋開地位差異不談,顧秀英更像是金庸的「青梅竹馬」,但自從嫁給查樞卿後,「大姐姐」顧秀英就晉升為繼母了,他們再也不能像童年那樣隨意嬉戲打鬧,說話時也多了幾分尷尬。
1946年7月的那次返家,是金庸13歲離家後第一次回到老家,也是最後一次。他雖然答應顧秀英會常回來看看,卻並未兌現,所以在弟弟查良楠的印象中,二哥金庸始終只有一個模糊的身影,畢竟他們只見過一面,而當時他又只有3歲半。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