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2年不跟村裡人走動,如今回去安葬母親才知:有錢也不好使

2023-09-14     言諾     8809

我12年不跟村裡人走動,如今回去安葬母親才知:有錢也不好使

導語:

都說「故土難離」,但如果子女發達了,多數老人最後都被兒女接走,到城裡享福去了,尤其是家裡只剩一個老人的時候。

馮文紅是八十年代村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如今事業有成,是國內一家著名企業的老總。

每天習慣於下屬對自己的畢恭畢敬,本是個「呼風喚雨」的人物,結果沒想到回了一趟村,馮文紅居然在「陰溝裡翻船」!

從老家回來後,馮文紅感慨頗多,他借用古人的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抬人高。沒有好人緣,錢再多在鄉親們的眼裡,你啥也不是。

我12年不跟村裡人走動,如今回去安葬母親才知:有錢也不好使

自述人:馮文紅

我雖然出身於農村,但跟同齡小夥伴相比,養尊處優,因為我父親是個吃商品糧的教師,即使母親是個農民,但當年我們家在村裡也是數一數二的「拔尖戶」。

因為父親是個「端鐵飯碗」的人,自然響應計劃生育號召,只生一個。因此我是家裡的獨生子,被父母含在嘴裡養。

記得我小時候是村上那幫孩子的「大頭目」,他們每天跟在我屁股後面轉,連看露天電影都有人提前給我占位子、扛板凳。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從我這借小人書和課外書籍看看。

在學校那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我學習成績好,我父親還是學校的教導主任,老師們都對我另眼相看。

每次我回憶起童年都是滿滿的自豪感。

我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路高歌,中考時超過了中專錄取分數線80多分,這要是放在普通農戶家庭的孩子該多麼高興啊,因為上了中專,三年後就是國家工人,就可以拿工資了。

但我的班主任和父親的那些同事都建議我上市一中,將來考大學,因為我們家根本不指望我那麼早出來掙錢。

大家的提議正中父親下懷,他知道我腦子好使,是塊讀書的料。

我12年不跟村裡人走動,如今回去安葬母親才知:有錢也不好使

講起來我真正脫離農村還是從讀高中時開始算起。

自從上了市一中後,為了不耽誤學習,連星期天我都很少回去,也就是放寒暑假在家待一段時間,但基本足不出戶,我覺得跟村裡那些小夥伴們已經玩不到一塊了,沒有共同語言。

雖然後來分田到戶,但我們家就我母親和我兩個人的3畝多地,根本輪不上我下地幹活,我家幾塊地頭我都認不清。

轉眼三年高中畢業,我被省經貿大學錄取,成了村裡多年來第一個大學生。

記得那時候誰家孩子考取了村民們都來送禮,一般都是一隻搪瓷臉盆+一條方片糕,寓意「步步高升」。

在我接到錄取通知書後,父母辦了十幾桌款待村裡人。看著一雙雙羨慕的眼神,我成了那些年鄉親們嘴裡「別人家的孩子」。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