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2年不跟村裡人走動,如今回去安葬母親才知:有錢也不好使
導語:
都說「故土難離」,但如果子女發達了,多數老人最後都被兒女接走,到城裡享福去了,尤其是家裡只剩一個老人的時候。
馮文紅是八十年代村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如今事業有成,是國內一家著名企業的老總。
每天習慣於下屬對自己的畢恭畢敬,本是個「呼風喚雨」的人物,結果沒想到回了一趟村,馮文紅居然在「陰溝裡翻船」!
從老家回來後,馮文紅感慨頗多,他借用古人的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抬人高。沒有好人緣,錢再多在鄉親們的眼裡,你啥也不是。
自述人:馮文紅
我雖然出身於農村,但跟同齡小夥伴相比,養尊處優,因為我父親是個吃商品糧的教師,即使母親是個農民,但當年我們家在村裡也是數一數二的「拔尖戶」。
因為父親是個「端鐵飯碗」的人,自然響應計劃生育號召,只生一個。因此我是家裡的獨生子,被父母含在嘴裡養。
記得我小時候是村上那幫孩子的「大頭目」,他們每天跟在我屁股後面轉,連看露天電影都有人提前給我占位子、扛板凳。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從我這借小人書和課外書籍看看。
在學校那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我學習成績好,我父親還是學校的教導主任,老師們都對我另眼相看。
每次我回憶起童年都是滿滿的自豪感。
我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路高歌,中考時超過了中專錄取分數線80多分,這要是放在普通農戶家庭的孩子該多麼高興啊,因為上了中專,三年後就是國家工人,就可以拿工資了。
但我的班主任和父親的那些同事都建議我上市一中,將來考大學,因為我們家根本不指望我那麼早出來掙錢。
大家的提議正中父親下懷,他知道我腦子好使,是塊讀書的料。
講起來我真正脫離農村還是從讀高中時開始算起。
自從上了市一中後,為了不耽誤學習,連星期天我都很少回去,也就是放寒暑假在家待一段時間,但基本足不出戶,我覺得跟村裡那些小夥伴們已經玩不到一塊了,沒有共同語言。
雖然後來分田到戶,但我們家就我母親和我兩個人的3畝多地,根本輪不上我下地幹活,我家幾塊地頭我都認不清。
轉眼三年高中畢業,我被省經貿大學錄取,成了村裡多年來第一個大學生。
記得那時候誰家孩子考取了村民們都來送禮,一般都是一隻搪瓷臉盆+一條方片糕,寓意「步步高升」。
在我接到錄取通知書後,父母辦了十幾桌款待村裡人。看著一雙雙羨慕的眼神,我成了那些年鄉親們嘴裡「別人家的孩子」。
天高任鳥飛。四年大學畢業,我接著讀研究生,後來被導師帶到南方發展。
我憑藉響噹噹的文憑和遊刃有餘的情商,得到單位領導的器重,每次出席重要場合,都會讓我陪伴左右,慢慢的我適應了跟各種人群的交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看著我陽光帥氣的外表和優雅的談吐,導師親自保媒,就這樣,我認識了妻子淑怡,市經委主任的千金。
岳父當然不會嫌棄我是農村出來的,因為他笑著說:往上倒三代,誰不是農家子弟?
高考讓我的人生上了一個新台階,而跟淑怡的結合又是我命運的第二次滕飛,從此後我平步青雲,家庭、事業雙豐收。
如果說從小學習成績靠父母督促的,但走向社會那完全憑我自己的本事了。
得知我的每一次進步,父母都引以為豪,早些年跟父母聯繫完全靠寫信,因為離家遠,回去一趟不容易,加上淑怡不適應老家的飯菜,後來有了孩子後就更不回家了,怕兒子水土不服。
隨著信息的發達,電話、手機的普及,雖然跟父母遠隔千里,卻又近在咫尺。
為了盡孝,我讓父母到我這玩了好幾趟。
但他們還是不習慣在南方生活,每次來不到半個月,就吵著要回家。
沒辦法,孝順、孝順,既要孝,也要順,只好聽他們的。
好在那時候父母身體都不錯,父親退休金也高,房前屋後種點五穀雜糧和蔬菜就夠他們老兩口吃的了,我雖然人不能回去,但經常通過郵局往家寄東西。
每次郵差送達到門口,街坊四鄰都圍著好一通讚嘆,誇我父母好福氣。
因為父母在家能相互照顧,物質生活堪比城裡,每次打電話回來他們總是說讓我放心,所以我也沒有後顧之憂,想著慢慢盡孝。
但,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母在鄉親們眼裡是有福之人,可人的壽命是天決定的。2011年春節剛過,有一天我正在開會,把手機調成靜音,結果等會議結束後看到家裡打來的十幾個未接電話,我預感不好。
等我電話撥通後,聽到電話里聲音亂糟糟的,接電話的人居然是堂弟媳小蘭,小蘭用哭腔朝我喊道:「文紅哥,快回來吧,大伯出事了!」
我一聽魂飛魄散!於是趕緊訂機票往家飛,因為走的匆忙,也顧不上帶妻子和兒子,只簡單交代幾句,從單位直接去了機場。
等我從機場打的到村口,就聽到從村裡傳來一陣陣的鞭炮聲。那一刻我的腿發軟,就有一種想跪下來的感覺。
在進村的路上,我遇到幾個村民,他們神色凝重的跟我打招呼,不大會兒堂弟就跑來接我。
看到巷口擺放著的花圈,我知道父親已是跟我陰陽兩隔了!進門時母親被幾個婦女攙扶著,已經站立不起來了。
我跪倒在父親的靈堂前,朝地上磕了三個響頭,罵自己是個不孝子。
因為父親在世人緣好,他的老同事們得知消息後都趕過來料理,家裡還有二叔二嬸和4個堂弟妹,我換上孝袍後在父親旁邊守孝,朝送銀錠的鄉親們磕頭行禮,其他事情都是他們操持。
妻子和兒子是第二天早上坐飛機回來的,為了送父親最後一程。
父親的葬禮辦的很熱鬧,雖然我們家在村上是小姓,父親只有弟兄兩個,可全村人都自發前來幫忙和給父親送行。
事後我是準備好好請客答謝他們的,但二叔說不用壞了村裡規矩,因為白事都是給條白毛巾和一個壽碗就行。
料理完父親的後事,再看看茶不思飯不想的母親,把她一個人放在家裡我實在不放心,於是我決定把母親帶走。
剛開始母親是不願意的,說等父親過了「五七」再說。但我自己工作忙,不可能再回來接她的,而讓她一個人坐車擔心她歲數大了出意外,於是在我和妻子兩個人的說服下,母親總算跟我走了。
母親到我身邊後,我把對父親的虧欠全孝順到母親身上。擔心她生活不習慣,時間長了怕跟我妻子相處不來,我特意找了一個家鄉保姆,專門陪我母親。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後來我被外派在國外工作了幾年,本身對家鄉沒有什麼特殊的情結,所以這麼多年我一次都沒回去過。
每年清明或者冬至,按我家鄉的習俗是要掃墓的,但我覺得人死如燈滅,沒多大意思,再說父親的墳每年都是二叔和兩個堂弟添土呢。
母親曾經在保姆的陪伴下回去過一趟,但家裡常年沒人住,早已物是人非了,所以母親只停留了一個禮拜就回來了。
隨後這幾年母親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感染新冠後,基礎病也日益加重,有一天母親躺在病床上,拉著我的手說:「兒啊,等我走了一定要把骨灰送回家,跟你爸合葬啊!」
那時候我感覺到,家鄉這條路還得走,因為母親想著落葉歸根。
可隨後我想想,老家現在不像十幾年前,如今快沒人了!
二叔是去年去世的,二嬸隨後被幾個孩子輪流贍養,兩個堂弟常年在外打工,堂弟媳去給兒子照顧孩子,真的沒有親的熱的人了!
在母親病重期間我就跟大堂弟通過電話,想跟他提前商量商量。誰知道他說道:「現在簡單的很,到時候不就送個骨灰盒回來嘛,在大伯墳邊挖個洞放進去就行了!
至於找人幫忙,只要有錢就好辦事。」
聽堂弟這麼一解釋,我瞬間輕鬆許多,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得知母親百年後想回家跟父親合葬,妻子說:「不行就在我們這買塊墓地,把他爺爺的墳遷過來就是了!」
我一聽罵她幼稚!遷墳有那麼容易的嗎?何況我這麼多年家庭事業一直順風順水,那就是祖墳葬的好,所以肯定不能動。
母親終於沒挺過五一,在今年4月16號走了。
按道理我母親去世堂弟他們是要過來奔喪的,但我考慮到他們還要打工掙錢呢,沒必要兩頭折騰勞命傷財,再說我到時候還是要回家安葬的。
看我一再堅持,堂弟他們也就沒來了。
這麼多年我在生意圈有一幫好朋友,人情往來多,所以母親的葬禮比父親當年的規格高,去殯儀館都是高級小轎車。
想著還是入土為安,於是我想等立秋後天氣不熱,就把母親的骨灰盒送回去安葬。
可就是回去這幾天,讓我領悟到:錢在某個特定環境下也不是萬能的,就像在沙漠上想拿重金買瓶水一樣困難。
因為我對家鄉很多風俗不懂,二叔也不在世了,我只好提前給兩個堂弟打招呼,讓他們幫著回去料理。
本來我以為母親的骨灰盒第一站先進家,所以我讓兩個弟媳和堂妹把我們家的四間屋子打掃收拾一番。
誰知道我二嬸說:「在外死去的人是不能進村的,這你都不懂嗎?」
哦哦,原來還有這些風俗啊,我根本不懂。
回老家安葬母親就準備一切從簡了,我們送母親骨灰盒回去是三輛車,兩個大奔,一輛進口商務車,除了我們一家老少三代人外,還有幾個要好的鐵哥們。
原以為堂弟的準備工作肯定做的萬無一失了,誰知道我們的車輛快到墳場時,堂弟打電話讓我先別急,等他電話,他們好幾樣東西沒預備齊呢。
我一聽氣不打一處來,這辦事效率太低,幸虧不在我手下工作,否則早晚要炒魷魚。
等了大概1個小時吧,堂弟電話過來了,說他們在村口放鞭炮迎接,一直送到墳場,8個「抬重」的人已經在前面等候了。
等我下車後,再看看那一幫過來幫忙的人,我居然一個都叫不上名字,而且大部分都是60歲往上的人居多。
看著那一幫老弱殘兵,我心想:幸虧不是需要真正抬棺木,否則勝任不了。
在「抬重」的人忙著填新土時,我這才發現旁邊不遠處也有一個墳上擺放著很多花圈。但很顯示,那家墳弄得很講究,也顯得莊嚴肅穆。
再朝父母的墳看去,感覺缺了不少東西。
於是,我指著一堆紅黃綠的「喪棒」問堂弟道:「那是誰家的墳啊,為啥我父母這沒有呢?」
堂弟欲言又止,這時候堂弟媳小蘭撇撇嘴道:「芝麻稈不好借,只有陳會久家有,但人家不肯給,花錢買也不賣。」
我一聽真是豈有其理,花錢買都不賣,這是什麼樣的人啊?
看我生氣的樣子,堂弟說:「你這麼多年都不回來,人情淡了,我找這幫抬重的就費老鼻子勁,人家直接就說:『有錢能咋地?我們也不想跟他沾光』!……」
堂弟還想接著說下去,被我用眼神制止了,我不想讓旁邊幾個好哥們看笑話。
本來我預備七八桌人的,可結果4桌人沒坐滿,前來幫忙的那幾個人說,現在農村哪有人在家啊,打工的打工,上學的上學,連看熱鬧的人都少。
父母去世相隔也就12年,可今非昔比,儘管口兜里的票子多了,但人情淡了。
有很多東西是錢買不來的,故鄉啊,我拿什麼來拯救你?